作者:凉夏(富书作者)

“富二代”人生剧本开场,小小男子汉闯荡人艺下乡读书行路悟业,情定半年筑爱巢传承父子血脉亲情,

最近,77岁李光复在大型文化创新节目《简牍探中华》里饰演“寿”登上热搜,他带领年轻人练习导引动作的画面,让网友惊呼:

“他真的很像读书时,在学校里做广播体操的领操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调侃,李光复笑呵呵地给大家推荐起了《简牍探中华》,他很符合寿的形象,整个人透露出浓厚的书卷气。

乍看李光复,会觉得他不像是演艺圈的人,他很少露面,新闻报道也少,是一名踏踏实实的老艺术家

他是《武媚娘传奇》里忠诚且敢于谏言的魏征;是《人民的名义》中复杂矛盾的郑西坡;是《人生之路》里通透睿智的德顺爷……

出道60多年,李光复耳熟能详的角色不少,但基本上都是小角色,他说:

“作为演员,我们不应该只追求主角,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越是贴近群众的角色,越是草根,其实越难演,观众都在审视着你假不假,差一点都不行。”

这个舞台上演了一辈子配角的人,把小角色饰演得惟妙惟肖,他的演技来源于他一以贯之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悟百种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10月,李光复出生在北京皇城根下,家境优渥,家里拥有一座18间房的四合院。

一次访谈节目中,李光复提及自己的“富二代”人生剧本,他家祖上世代农民,靠父亲走南闯北,敢想敢干才挣下一份家业。

李父出自贫农家庭,父母抱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想法,勒紧腰带让李父上私塾,李父在那里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

后来,家里供不起他读书了,李父卷起铺盖闯关东去了,为了生存,爬山卧雪,辗转海外,敢闯敢拼的李父甚至到俄罗斯自学俄语,还当上了地方的商会会长。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父攒够了金钱、人脉等资源,回到祖国。

他在东北陆陆续续开办三家电灯厂,但厂子盈利后被日本鬼子抢走,李父又想法子创办啤酒厂、橡胶厂和洋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东北到北京,从电灯厂到啤酒厂到橡胶厂,再到洋行,李父不断折腾,手上攒了一笔钱和一些必要的物资。

日本人在北京占领了军阀首领吴佩孚家的宅子,日本鬼子被赶离中国时,李父用180匹布作为交换条件,购得了占地360平的四合院,这是方圆几里唯一一套保存完整的四合院

李光复出生时,一家人住在四合院里,家境殷实且父母慈爱,父亲在外做生意补贴家用,母亲在家当贤内助操持家务。

新中国成立后,李父的生意步入正轨,他做生意时胆识魄力样样不少,生活上对儿子更是尽职尽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光复刚学会走路,李父就着手抓教育,给他讲《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还讲述自己年轻时走南闯北的趣事儿。

家里有很多书籍,李光复特别喜欢看书中惟妙惟肖的插画,看着画面中人物做什么动作,他在一旁也跟着学习。

李父敏锐地发现他擅长模仿,可能对文艺工作感兴趣,便时常带着他到吉祥剧院,现场观摩梅兰芳、马连良等大师的经典作品。

与此同时,李光复心中埋下了一颗表演的种子,他对艺术大师们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角色深感好奇。

在家庭的精心教育下,李光复形成了稳定的内核,他成长在一个充满资源和机会的环境中,得以广泛接触和了解世界的多元面貌。

慢慢长大的李光复是个谦谦小公子,讨人喜欢又彬彬有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光复的“富二代”生活没有持续太久,天有不测风云,1956年父亲突然离世。

父亲的离世给一家人带来沉痛的打击,没有工作的母亲,年幼的妹妹,家庭经济骤然缩减,阴云笼罩在这个家庭上空,不复往日光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合另外三所学校,进行话剧表演班招生。李光复心生向往,兴冲冲跑到招生处,招生的老师看他年纪太小,都没有试戏就让他走。

李光复很不服气地问:“您怎么知道15岁可以演戏,13岁就不能演呢?”他最终说服了老师,取得报名资格。

回家后的李光复找母亲要了五毛钱的报名费,经过一年的学习,正式成为北京人艺表演班的一名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下,母亲可不干,她认为从商或从政是更稳妥的道路。

然而,李光复十分坚定,母亲劝说无果后,无奈将他锁在家中。李光复绝食反抗,母亲拗不过他,最终只能同意他学习表演。

多年后谈及在人艺学习表演,李光复对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

“你们将来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一定要好好读书,要认识生活。”

当他真正站在舞台上,面对一个不起眼的小配角时,他才深刻感受到其中的不易。

那次表演,为了仅有的两句台词,他反复揣摩、练习,但每次都被焦菊隐导演叫停,导演严肃的神情和一次次指导,让他意识到演员要理解角色的语言心境。

演员不仅仅要拥有出色的演技,更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只有真正理解了角色,才能将角色演绎得生动而真实。

他明白了,如果不好好读书,连剧本都看不懂,那么只能生硬地读出台词,这样的演员是谈不上有演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这样的领悟后,李光复在读书上投入大量时间,深入钻研中国传统文化,面对生僻难懂的古文,他找了精通古文的老师,给他详解典故。

长年累月的文化积累,让李光复读起剧本来得心应手,要是日子能一直这样过下去,生活也会比较圆满,可生活总是会在出其不意时给你一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8月,学校因社会动荡,经费大幅度缩减,李光复所在班级解散,他因表现出色,被留在北京人艺担任演员

不久后,家庭再次遭遇巨大变故,房产全部被没收,家中的金条等值钱物品也上缴充公。

一家人从四合院搬进了偏僻的小屋,随着财富一夜归零,家庭也四分五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响应国家号召,妹妹到山西插队,李光复和母亲在北京共渡难关,可他在人艺的工作最后还是没保住,李光复被分配到农村劳作,开始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初到乡下,李光复极不适应,他从未涉足过农活。然而,他并未颓废消沉,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整天乐呵呵的。

环境虽不尽如人意,但内心的充实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他努力适应新生活,去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

别人歇息时,他在一旁研读古诗词,感受文字的韵律之美;别人玩耍时,他则沉浸在小说的世界,让思绪随着故事飘远。

渐渐地,李光复不仅在精神上丰富了自己,也开始参与并享受农村的耕耘生活,与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联系。

他先后在干校、基层部队、工厂等地历练,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生活,在这些地方,他不仅能够熟练地挥舞锄头、操作车钳铆焊设备,还学会了在市场卖鱼的技巧。

生活施加给他的诸多磨砺,让他体会到了人生百态,淬炼他的意志,使他成为一个有阅历的人。

在一期《圆桌派》的采访中,李光复说,下乡后体会到:人这一生,需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悟百种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乡虽然苦,但好在还能和母亲相聚。那时母亲工作的医院离他很近,繁杂的劳务活动后,李光复经常抽空去探望母亲,还会趁机研究医学书籍,问医生各种问题。

学医一段时间后,李光复成为一名“赤脚医生”,脑热头疼等小病都能处理,他所住附近几个村子里的人都找他看病,效果好还不收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凭借丰富的学医和看病经历,李光复被选拔至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在那里,他幸运地结识了未来的妻子何桂生

第一次见面,两人都羞涩内敛,但对彼此都有好感。

李光复外表腼腆帅气,看着干净利落,可实际生活中是个糙汉子,不拘小节。

何桂生和他见面几次后,发现他经常两件衬衫换着穿,一件比一件脏,家里也是杂乱无章,地上散落着书籍、剧本,何桂生每次都会帮忙打扫得干干净净,整理得井井有条。

1982 年,李光复36岁,互有情愫好感的两人,相处半年就快速步入了婚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夫妻二人在精神层面高度契合,但生活习惯却大相径庭。结婚后,何桂生便开始了对李光复的“改造”之旅。

家里不管是厨房、卫生间,还是卧室,都贴满了何桂生的小纸条,玄关处看到“请把鞋子摆放整齐”,开关处是“请随手关灯”……

温馨的小家中,妻子掌管着家庭财政大权,并负责对重要事项的决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铁娘子”一般的妻子,李光复乐呵呵地接受一切安排,他笑称夫人的管理水平高超,很能干,夫人尽心尽力让小家庭焕发生机和光彩。

一次春节档节目,到李光复家里进行拍摄,妻子何桂生给大家展示食材,准备年夜饭,李光复不会做饭,就在一旁给妻子打下手。

他笑容满面地给屏幕前的观众,介绍老婆的拿手好菜,洗菜递刀夸老婆,一看就是平时做惯了小事儿,其乐融融,爱意就在普通的日常小事流淌。

李光复不在意别人对他“在家里没有地位”这样的调侃,他把妻子细致入微的付出一举一动都记在心里,帮不上大忙就提供情绪价值,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戏里戏外活出精彩人生

婚后,李光复和妻子很快迎来爱情结晶,儿子李祎出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福美好的事情接踵而至,时局好转,北京人艺打开大门,李光复辞去在协和医院的工作,投入到热爱的表演行业里。

在外,拥有热爱的事业;在内,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相伴。李光复的艰难时期终于结束,他可以专注于表演和家庭,享受生活的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妻子工作很忙,儿子出生后大部分时间都由李光复带。

一次,李光复带着儿子到动物园玩,儿子看到香蕉特别想吃,家庭经济拮据,他舍不得买,却见旁边游客拿香蕉喂猴子。

李光复心中很不是滋味,他父亲给他提供了一个物质丰富的童年,可他无法给儿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他开始思考开展副业的可能性,想通过额外的收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给儿子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他干的第一份副业,是在表演间隙卖报纸,每个月多几十元,快顶上他的工资了,尝到甜头的李光复脑洞大开,还思索别的赚钱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亲戚在香港开旅行社,没有表演的时候,他就去接待香港到北京的旅游团,当个兼职导游。后来,李光复还代理销售复印机,成为北京代理销售复印机的头一人。

想方设法很有效果,别人拿着“死工资”,每个月愁钱不够花,李光复美滋滋成为了“万元户”,可以给家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他别提有多自豪快乐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四合院完整地回到了他手中,时隔三十多年,物是人非,曾经由父亲扛起的重担,现在他能稳稳接住了。

李光复工作时带着儿子一起,教育玩乐一把抓,他在剧场工作儿子就在一旁看。李祎4岁当上了小童星,10岁想把演员当成终身奋斗目标。

李光复语重心长告诉他:“演员最终拼的是文化,不是演技,在你当演员之前,重视你的学业。”

他在儿子的学业上投入更多精力,家里随处可见书籍,哲学、经济学、小说、法律等应有尽有,有空就陪儿子一起看。

耳濡目染,李祎逐渐转变了想法,不再执着于成为演员,他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光复刚柔并济地引导儿子,李祎以北京市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到英国深造。

如今的李祎,成为法律界的精英律师,业余时间还干起投资。李光复笑着说:“儿子现在是我的上游老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好奇:李光复在副业上取得如此成就,儿子也培养得如此出色,那么他的主业发展得如何呢?

他在工作、生活、家庭之间找到了平衡。上班专注于演戏,下班歇息想办法赚钱,其余时间陪老婆孩子,儿子稍大一点,手上有闲钱,副业赚钱的时间就全部用来陪伴家人。

他很务实,始终坚守对本职工作的敬业,该演戏时演戏,从不误场,大部分时候饰演小角色,全情投入,小角色也尽显个人独特魅力。

生活中慈父,在影视剧中也经常扮演慈父,观众们称呼他“国民老爸”“金牌父亲”“爸爸专业户”。

他是《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里,关心子女的操心老爸;是《味道》里,情感细腻的深沉老爸;是《后浪》里不惜砸锅卖铁甚至卖房,只为力挺中医事业的温情老爸。

被问:“你在这个角色上花了哪些功夫?”

李光复说:“我没下功夫,把原来的生活倒出来就是了。”

李光复说这话可一点儿都没夸张,他在《梦醒时分》里,是北京的一个出租车司机,有一场戏在故宫门前对故宫进行讲解。

剧本上一个词都没有,一般人这时候估计就傻眼了,李光复干过导游,一边走一边讲,娓娓道来又绘声绘色。

李光复扎根于生活,甚至都不需要去表演角色,只要演出自己就行。

他在《天下第一楼》中,是心思缜密,巧舌如簧的“片儿爷”;《情满四合院》里,他是咬文嚼字,极其小气的“鸡贼三大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他在《正阳门下》饰演“破烂侯”,破烂侯是个破烂收藏家,也是有品位的京爷,李光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演起破烂侯得心应手。

这部剧展现了北京的文化、北京民俗风情很多,拍摄时,李光复就是剧组的“专家”,北京的一切他都懂,不懂就去了解后再解疑,他饰演的“破烂侯”火出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角色,大演员。

李光复出演的小角色总是不经意间打动观众的心,他的脸成为熟面孔,演技得到赞赏,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表演松弛有度,同一张脸,在不同戏中呈现的状态不同,这种敬业有涵养的老演员不多见,他把生活的感悟在戏中展示出来,饱含对生活和演艺事业的热情执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2月10日,李光复参加北京2024春节联欢晚会,参与表演节目《伞下》,又给我们贡献了一段精彩的表演。

岁月流转,李光复的人生舞台上,早已淡去了其他繁华的布景,只留下了表演这一束明亮的灯光。

他深知,能够深入人心的角色,才是演员最为宝贵的财富。

他珍视与家人的温馨时光,与妻子携手共度的岁月,以及儿子成为大律师的骄傲。

如今,77岁的李光复,依然能够沉浸在热爱的表演事业中,享受着与家人的天伦之乐,这便是他心中最幸福的晚年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他所说:“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李光复的人生,便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作者简介:凉夏,富书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种能力来支撑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第4本书已出版,你的生,需要屏蔽力,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