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启动、以“数智赋能更好的教育”为主题的第10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上,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王陆、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韩力群、北京市教育学院人工智能和创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晓雅, 青少年科技素养教育行业代表、西瓜创客与共创世界创始人肖恩等教育专家共同认为,丰富教育+AI创新应用、推动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领域的重要使命,教学行为的关键在于内在动机的激发。

林建华校长指出,知识和技术创新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越来越起到主导作用,教育必须给予学生更加广阔和生动的体验和更加鲜活的探索和创造体验,要尊重并激发其内在潜能,要在“知识”之外,给孩子“常识、见识、胆识”,未来教育一定要打开学生的边界,打开学习的边界,打开学校的边界。贴近实践这一观点的西瓜创客面向全国教师开发并免费开放的校园平台,已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过千所学校,致力通过编程和AI工具赋能,为青少年搭建起鼓励探究、鼓励自主深度学习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共识。王陆主任认为,培养学生提出高阶问题的能力代表课堂水平的高低;于晓雅主任同样认为,问题意识是生成性学习的出发点,要从“做学问”到“问中学”;肖恩老师表示应将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机作为教学目标,激发三思,引导孩子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在韩力群院士看来,在AIGC帮助人们轻易找到答案的当下,需要从小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正确认知,帮助他们了解AI技术的应用场景,体验AI技术给人带来的获得感,消除陌生感和畏惧感,做人工智能时代的主人。

韩力群院士阐释我国人工智能教育战略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激发内在动机是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力群院士阐释我国人工智能教育战略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激发内在动机是关键

传统教育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容易造成学生被动接收知识而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传统教育模式过于依赖成绩、奖惩等外在激励,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缺乏持续学习的动力。

AI让知识随时可查的情况下,知识的存储和传递就不再是教育的核心目标,真正能够灵活应用知识,应用工具,拥有创新思考能力,并实际解决问题的创新人才,未来才真正能够具备竞争力。要启动孩子自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孩子内在动机是关键。

西瓜创客创始人肖恩老师在演讲中,分享了一位14岁的初中生和5位伙伴一起协作制作的大型多人开放世界联机编程作品——《神奇的猫爬架》,在历时2年多的时间里经过528次迭代,有8500多行代码,为了实现开放世界大地图和联机功能,用到坐标转换知识和网络传输协议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他自己找教程,反复实践迭代中收获的。这个作品的完整度可以达到国际精品的水平,在编程社区共创世界中超过47.9万次试玩,8500多条评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充分体现出在内在驱动力的引导下,青少年在自己的感兴趣的领域,持续坚持能够释放出来的强大创新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瓜创客创始人肖恩老师阐释培养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动机是驱动创新人才的基石,是AI时代人才最重要的发动机,有内在驱动力的孩子在AI工具的赋能下就能够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因此人工智能时代,对内心有热爱,有专长的孩子是真正的机会。肖恩老师说道,虽然现在家长认知还有一定的错配,但我们也看到,在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高度关注下,一些理念比较先进的家长已经开始积极行动起来。

创新人才培养,主动式学习是“芝麻开门”的路径

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内驱力是每一个老师和父母都憧憬的理想教育,但如何落地实践是难点。不同于传统的课堂,以孩子为中心的课堂,孩子在兴趣的牵引下,自主探寻、实践、验证,把书本中的知识,内化为对世界、事物的切身感知和深入理解的知识。这种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重视真实情境下,在社会互动下,促进孩子的主动式学习。

孩子不是空容器,等待被填满知识,而是通过探索、实验和问题解决等活动主动建构知识。肖恩老师在演讲中提到:“一个好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好问题是思考的开始,是创新的开始。很多教育太关注答案和简单重复,而忽略了引导孩子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人工智能时代,提出问题的能力更为关键。理解AIGC的运转机制,好的prompt 就能引导 AIGC 快速给出方案。一样的工具,产出物的差别就在于思考、提问、引导能力上的差别。

肖恩老师提到,在西瓜创客的学习初始,我们就会教孩子区分事实还是观点,告知他们科学理性论证事物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针对“激发三思”这个目标,在每节课中都设置了思考的环节,引导孩子学会提问。特别是借助 AI 工具,孩子不同的交互反馈会导向不同的答案,更是让个性化教育更进了一步。“在西瓜学习中,我们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通过工具让他们有更大的能力去实践自己的想法,并得到反馈,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大幅提升后,会表现为学习兴趣的提升”,从“要我学”转变“我要学”。主动式学习经过多年积累,因此会看到应用了诸多高级计算机知识的国际水平作品产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拔尖创新能力并不抽象,也并不遥远,就像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熊永昌在演讲中所说:“每个孩子都具备创新潜能,都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需要特色的、预之呼应的教育资源来支撑”。

当我们在AI智谱清言中搜索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如何培养时,得到了个性化教育、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批判性思维、国际视野等关键词。很明显,这些路径单纯依赖课堂,实现难度是非常高的。不能用“学得”的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培养核心能力的关键,需要有“习得”的环境做补充。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有同伴交流、分享的习得环境,西瓜创客孵化了CCW共创世界编程社区,为所有学编程的青少年提供一个开放的在线协作、作品分享、技术交流的实践练习场,目前也成为国内最大的图形化编程社区,超百万孩子在编程社区中分享作品,交流代码和教程,互帮互助。而且这个社区完全是免费、开放的,能够影响一代青少年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肖恩老师说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新人才培养,开放生态促共赢

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时代对教育的召唤,需要全社会、一代人的持续努力。作为中小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生活环境,校园的课堂和课外的教学升级也是学校高度关注的话题。

22年新课标开始执行以来,信息科技课逐渐走入校园,但我国校内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还相对较慢,我国人工智能教育专家、《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指南》主编、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韩力群指出:我国正在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提升青少年的人工智能方面的科技素养;在高等教育及以上的层面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AI专业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公立校园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平台缺乏,教师授课难等问题,为了助力更广泛的青少年科技素养普及,西瓜创客开发了单独的校园平台,开放了自身研发的科技素养相关内容课程、编译工具与创作平台,覆盖教师备课、授课、学生课堂同步练习、作业管理、学生自由创作等场景。教师账号也有详细备课教案、配套说课视频、上课详细课件等,教师可以在开放的编程社区中搜索丰富的跨学科的编程模版,比如英语连连看、历史主题的朝代碰撞2048、语文诗词、数学二次函数等,与孩子日常学习内容关联,兼具趣味性,能够让孩子在玩中直观感知知识,并且能自主改编。

目前,西瓜创客校园平台针对全国教师免费开放,已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过千所学校。

人工智能时代,创新人才的能力关键是如何快速检索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假设并在实践中去验证、不断总结反思迭代找到更优方案。“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标和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西瓜创客的努力目标。我们会用差异化的产品,更好的满足时代所需的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一代人的持续努力”,肖恩老师如此说道。

  • 创客
  • AI
  • 教育
  • 人工智能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