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王琳 彭丹 程维康

视频:插画师原创手绘被AI盗图 AI“一键出图”是创作还是剽窃

原创手绘一张图要花上三四天,被AI用两三秒钟“抄走”?近日,有绘画博主发视频称,在社交平台上,有其他人发布的AI创作作品与自己的原创手绘作品高度相似,吐槽其作品被AI“抄袭”,引发网友们热议。

“AI侵权”,事实究竟如何?用AI辅助工作,又是否随时会面临侵权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图3天、“抄图”3秒 指控AI“抄袭”维权难

随手打开网络平台,各种AI生成作品随处可见。但假如AI生成的作品与原创作者的作品高度相似,算不算“抄袭”?对原创者而言,他们又是如何看待AI创作的?

6月12日,记者联系上了称作品被AI“抄袭”的原创手绘博主“CZH-时光机”。其告诉记者,他本人是一名自由插画师,所有的作品都是原创手绘。

谈及发现被AI“抄袭”的过程,“CZH-时光机”说,他对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作品,有看网友留言的习惯。当时也是在无意间浏览到了一张图跟自己的作品“很像”,点进去细看,竟然发现“一套图都跟我的作品基本一样”。

“就是拿我的图用AI改一下画风,大概有四五个博主都跟我的作品一样,我跟这些人联系,他们就都删了。”“CZH-时光机”告诉记者,他平均一张作品要画三四天,但如果被人拿图“投喂”给AI,创作出相似作品不过分分钟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并不反感AI,反感的是一大帮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用AI投喂别人的作品,还号称原创的人”他说。

AI生成的内容与原创作品高度相似到底是否属于抄袭?对于原创作者来说是否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权?

“AI毕竟是个新生事物,目前,我们国家在这一块的法律还比较模糊,界定不太清晰。”“CZH-时光机”告诉记者,尽管他有合作的律师团队,但因为对方都是个人形式发表,不涉及商用,并不好维权。沟通之后对方删了,便没追究。“维权还是比较麻烦的,因此大家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AI侵权”还是AI使用者“侵权”?从业人员有话说

“AI只是个工具,实际上生成什么样的作品还是人在控制。”作为较早接触AI的使用者,剪辑师程先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向记者解释,AI通过学习大量的数据来生成内容,当人们选择的数据越广泛,AI生成的内容就越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跟某个作品过于相似,也相当于避免“侵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程先生使用AI生成的图片

程先生认为,如果使用者仅用一张图片或者一篇文章去“投喂”AI,生成的内容就很容易跟原作“高度相似”。但是,这个结果使用者是可预见的。即使不确定生成的作品是否“侵权”,使用者也可以用查重或者版权检测工具来检查作品的原创性,以确保AI没有复制现有的受版权保护的内容。

但是也有不少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AI训练使用了大量的数据,其中可能包含了其他人上传的一些受版权保护的元素。”影视行业从业者孙先生认为,对某个使用者而言,可能只是输入了一段文字指令,AI却生成了跟其他人原创作品相似的内容。“那这个使用者没有发现,你能说他是故意侵权的吗?责任又该在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I生成图

万一出事咋整?不少软件已在用户协议中“剔除”自身风险

可以看出,在上述案例中,AI实质上充当了“改画工具”的角色,那么,对于相应的侵权风险,大模型的提供方是如何规定的?

记者留意到,国内不少AI大模型的用户协议中,都针对生成内容的版权列出了明确条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Kimi为例,其在关于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协议中标明,“使用者输入 Kimi 智能助手的任何内容的版权均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或原作从其他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上述协议还指出,“使用者基于Kimi智能助手生成的内容的版权由使用者自行维护并对其独立判断后使用,基于Kimi智能助手生成内容产生的任何知识产权问题由使用者自行处理”。

百度的文心一言也与用户有类似协议,其中写到“您理解并承诺,您在使用本服务时的输入不侵犯任何人的知识产权、名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否则由此产生的侵权风险和责任由您承担。百度由此遭受的全部直接和间接损失(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商誉、维权支出、律师费等损失)也同样由您承担。”

有法律界人士向记者分析称,根据上述用户协议,一旦用户接受并使用相关软件,则默认“侵权”风险由其自行承担,因此在“投喂”AI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素材来源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