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德国副总理哈贝克结束全部访华行程。整体来看,他此行收获乏善可陈。在气候议题上,中德确实谈出了不少成果,但在关键的关税议题上,哈贝克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对于哈贝克访华期间的表态,中方显然是不满的,所以最终他未能如愿见到中方高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贝克

在谈到关税问题时,哈贝克一边表示反对贸易战,但另一边又为欧盟的关税政策狡辩。声称欧盟的做法是为了消除补贴带来的不正当竞争,与美国等国的“惩罚性”关税不同。言外之意,就是希望中方能够接受,并作出让步。不仅如此,哈贝克在谈及俄乌问题时,还拿中德关系相要挟,声称德国政府之所以要减少对中国原材料的依赖,是因为中俄关系走得太近。

哈贝克的这两个表态,显然与中方的立场严重不符。值得一提的是,哈贝克回国后,不到24小时,德总理朔尔茨在出席活动时公开向中国喊话。他声称,中欧目前已经启动磋商,距离临时性关税的生效还有一点时间,中国政府和欧盟必须在6月底前,抓住机会达成谅解。他还称,要想达成协议,中方必须有认真的行动和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朔尔茨

欧盟主动对华发难,朔尔茨却要求中方积极采取行动,如此傲慢的态度,显然无助于中欧之间的对话。按照相关规定,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临时性关税的政策,将在7月4日正式生效。离这一时间节点,仅剩下一周左右的时间,但双方分歧依旧很大,短期内想要达成谅解协议,可能性并不大。

首先,欧委会整个调查过程,充满着政治操纵,完全违背世贸规则。例如欧委会在产业界没有提出申请的情况下,主动发起调查,而且抽样调查过程中,完全针对特定中国企业,还要求中企上交电池配方等核心商业机密。如此有针对性的打压动作,如果中方选择接受并作出让步,欧盟未来必然会变本加厉。从长远来看,中国产业升级已是必然,未来除了电动汽车外,其他高附加值产业很有可能会遭到类似的打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德莱恩

其次,中方手中并不缺反制手段。中欧经贸关系紧密,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本身就会对部分在华投资设厂的欧洲车企造成冲击,尤其是德国。德国车企销往欧洲的部分车型,就是在中国生产制造。此外,除了欧盟的猪肉外,根据中方已经放出的风声,欧盟的大排量汽车、乳制品等商品,也随时都可能成为中方开展“双反”调查的对象。而这些产品,中方很容易找到替代品。

所以接下来,中欧很有可能还会经历长期的博弈,在7月4日前达成谅解,恐怕不现实,但在4个月内,也就是这项临时性关税政策成为长期政策前,中欧仍然有充足的谈判时间。事实上,德国是最不愿看到中欧爆发贸易战的国家,因为中德关系紧密,中欧贸易战将对德企造成巨大冲击,这显然是德国政府无法承受的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德关系

但以朔尔茨为核心的德国联合政府,不发挥自身的影响力,说服欧盟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反而对中方施压,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中方不会因为外部压力,而放弃维护自身权利。所以朔尔茨的做法,非但不会有效果,反而还会适得其反。

对我国来说,和欧盟直接谈未必能有成效,欧委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提线木偶。绕过欧委会,与欧盟成员国直接对话才更加高效。近期德国、波兰等国先后到访,与中方就新能源汽车合作事宜开展对话。这说明,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对欧盟分而治之,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