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形机器人,取代不了打工人。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孔月昕

编辑|马吉英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人形机器人正涌入车厂。

今年1月,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 AI宣布与宝马达成商业合作协议,计划将人形机器人Figure 01引入宝马的美国制造工厂。3月,机器人初创公司Apptronik宣布与奔驰合作,将在奔驰美国得州奥斯汀工厂引入人形机器人Apollo。

5月5日,特斯拉发布了二代机器人Optimus最新进展视频,展现了其分拣电池、行走、执行工厂任务的能力。马斯克曾预测,到2025年,或有超过1000台Optimus进入特斯拉车间。

国内的人形机器人也在积极进厂。今年2月,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S进入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总装车间进行实地“培训”,与人类协作完成汽车装配及质量检查作业;目前,优必选已传出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红旗、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等多家车厂达成合作的消息。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表示,目前优必选已经拿到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

优必选人形机器人。摄影:孔月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优必选人形机器人。摄影:孔月昕

除了优必选之外,宇树科技也与蔚来等车厂合作,让人形机器人试岗车间搬运工。傅利叶的人形机器人,也在上汽通用的汽车工厂“实习”……

谭旻认为,对人形机器人来说,“实训是真正商业化最重要的一步”。真实场景内的数据采集是人形机器人落地的重要一环,而这一环节通常是最困难的。“这不仅需要客户愿意开放相应的场景,而且需要大量的设备、时间进行采集,因为真实场景不像仿真平台一样可以投放大量设备。”优必选副总裁、研究院执行院长焦继超说。

一位关注具身智能赛道的投资人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感觉做的人很多,但阶段都特别早期,达不到外界预期;其次是泛化能力弱,无论是技术,还是各个配套设施,都需要时间去发展。”

与马斯克的观点相反,他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并没有那么乐观。在他看来,所有技术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第一天就完全成熟的。他预估人形机器人真正能走进工厂的时间至少要10年。

不过,他也认同人形机器人首选to B工业场景落地的方案,因为工业场景相较于C端场景更为通用和可控。

谭旻坦陈,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仅完成了从实验室走到商业场合的0~0.1阶段,接下来进入到商业化的0.1~1阶段,真正从实验室走向商用的多个场合:商用服务、家庭陪伴跟工业场景。

据优必选公布的2024年H1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优必选营收4.87亿元,同比增长86.6%。亏损方面,优必选今年上半年归属母公司净亏损5.16亿元,同比收窄3.09%;非公认会计准则下的经调整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亏损2.35亿元,同比收窄23.75%。

加快商业化落地速度,提高公司营收,对优必选乃至所有机器人公司,都至关重要。

工厂“盯上”人形机器人

工厂“盯上”人形机器人

今年以来,优必选陆续官宣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红旗、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等汽车企业,以及富士康、顺丰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提供相应的人形机器人工业场景解决方案。

车企之所以愿意为人形机器人进厂训练付费,主要在于汽车行业内卷愈发严重,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也就成了车企关注的重点。

不过,包括车厂在内的客户跟优必选工作人员探讨过,人形机器人是不是最合适(进厂)的?

马斯克的观点是,人形机器人计算能力、生产效率都高于人类,更适合工业流水线生产。

对于这一问题,焦继超的回答是,“我觉得人形(机器人)目前看来肯定不是唯一的选择,但会是最终的选择。”

在焦继超看来,对于包括车厂在内的工业合作伙伴来说,他们更关注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场景里的表现,能否达到他们要求的水平;其次是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否达标,即机器人在工作时,不会出现人员或产品上的事故,尤其在进行了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工作后,硬件上是否会出现老化故障等;第三就是价格问题,如果一台机器人的价格超过100万元,不会有客户买单。

另外,焦继超表示,目前车厂并没有要求机器人提供一些不切实际的能力,而是会给新兴的产品更多空间。“他们也知道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很复杂的高端设备。可能三年以后,我们能真正做到工厂内部的广泛应用。现阶段,我们不只是卖给客户机器人,也在跟客户一起做开发。

汽车制造在冲压、焊接、涂装环节,实现了80%~90%的自动化率;但在总装环节,大部分工作依旧需要人力解决,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部分重复性重体力劳动、对人体有害的劳动工种。

不过,在工业场景,双足(人形机器人)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有不少公司提出了轮式机器人替代或过渡的想法,但焦继超表示,轮式机器人一般只能在二维的平面上工作,如果需要上下楼梯、上下坡,即在3D环境操作的时候,轮式可能很难适应。

除了空间环境比较复杂外,机器人在工厂里的工序可能是动态调整的,比如今天做搬运工作,明天分拣物料,之后可能是组装。“涉及到不同场景、工况的情况下,人形机器人就是最好的方案。”

此外,(双足)人形机器人的包容性比较强。谭旻认为,它不仅可以替代人类完成一些相对危险、高强度的工作;而且真正量产投入使用后,也能摊平前期投入的几十到上百万元的研发成本。

人形机器人等待“iPhone时刻”

人形机器人等待“iPhone时刻”

人形机器人成为真正的“打工人”,还有多久才能实现?

对此,谭旻坦承,优必选生产的人形机器人,一方面在人工智能的能力上,满足不了智能生产线的需求,机器人的智能能力,还需要12~24个月进行QC(品质控制)验证;另一方面,即使真的有1万台的交付需求,现在的产能也不够,生产不出来。

目前人形机器人无法规模化量产,就意味着成本降低面临困难。

不仅是优必选。在智元机器人2024年新品发布会上,创始人稚晖君宣布2024年预计发货量为300台左右,其中双足人形机器人预计10月起量产,年内发货200台。

智元机器人现阶段可以进工厂实训打工的机器人,还是以轮式的远征A2-W机器人为主。据其市场部员工介绍,远征A2-W目前仍需要大量的实景数据进行训练,才能在相应领域展开工作。

智元人形机器人。摄影:孔月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元人形机器人。摄影:孔月昕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大家认为(人形机器人进厂)这个方向有价值,但还未实现商业闭环。”

在外界看来,今年是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元年,但不少机器人公司及投资人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状态,远远没有到“iPhone时刻”,“网络”这一基础设施还没有搭建完备。

在人工智能领域, AIGC应用大规模落地的阻碍因素之一,就是通用大模型还不够智能,会产生幻觉即错误。很多AI应用,需要大量行业数据去训练垂类模型或直接调试。

搭载了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也面临相似困境,它同样需要大量行业数据来优化算法能力,进而提升机器人的理解、交互、操作能力。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多家机器人在展示(大模型)交互能力时,出现了bug或者无法理解的情况。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前期大量的数据采集、整理、清洗等工作,不仅需要时间去介入,也要有提供数据的场景进行实训。谭旻也表示,接下来行业竞争的关键,还要看哪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拥有最多的工业领域的生产数据。

此外,相较于轮式机器人、机械臂等产品,人形机器人还要面临能耗的问题。主要生产机械臂的睿尔曼智能创始人郑随兵表示:“为了维持平衡,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只要站立就会耗能,很多机器人目前走路半个小时左右能源就跟不上了。这对于工厂生产管理是非常大的问题。

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曾表示,“今天人形机器人很火,但是我对双足机器人能成功商业化不是很看好,作为科研项目是可以,如果落地到产线上工作,没有三五年不可能。”

在郑随兵看来,目前有一定规模、能够使用机器人的工厂,地面都是平的,根本用不上两条腿的人形机器人。有的人形机器人公司现在也开始生产底盘(轮式)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足够稳定。

争议永远存在,智元机器人称对人形机器人的前景表示看好,坚定认为人形机器人最终会实现对轮式机器人的替代。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tougao@ic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