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12日,我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因治疗无效去世,享年86岁。作为我国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也留下了众多尚未来得及整理的手稿。因此他去世之后,遗孀于立群便开始整理他的手稿。期间不仅编选了一本诗集——《东风第一枝》,还准备出版《郭沫若文集》。然而1979年2月25日,也就是郭沫若病逝的8个月之后,于立群却在北京故居中自缢身亡。
当时于立群63岁,身体还算硬朗,并且也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为何选择了轻生呢?
故事还得从40年前说起。
1939年的夏天,已经同居一年的郭沫若与于立群补办婚礼。在婚礼上,证婚人打趣道:“但愿这是你最后一次结婚了!”证婚人为何说出这么一句话?原来啊,这已经是郭沫若第三次结婚了。
郭沫若的第一次婚姻是在1912年,当时郭沫若20岁,在父母的包办下无奈娶了大他两岁的张琼华。一个是浪漫主义的才子,一个是思想保守的封建女子,这样的婚姻注定没有感情。在结婚5天后,郭沫若离家出走,但两人并没有正式离婚。张琼华自认为是郭家的儿媳妇,在郭沫若离家后便一直用心照料公婆,为二老养老送终,之后也一直在郭家孤独终老。
郭沫若的第二次婚姻是在1916年,妻子是日本女护士佐藤富子。1916年8月,正在攻读医科的郭沫若在东京圣路加病院与佐藤相识,二人一见钟情。之后二人便开始以书信交流心意,感情迅速升温,很快开始同居。但佐藤家信奉基督教,坚决反对女儿与华人青年交往,一头是家人、一头是爱人,佐藤选择了后者。1918年,郭沫若考入了九洲帝国大学,为了丈夫的学业,佐藤一人包揽了全部家务并为他生下了四儿一女。
1934年,青年女记者于立忱担任《大公报》驻东京特派记者,同时在东京治疗肺病。于立忱的住所离郭沫若很近,因为仰慕郭沫若的才华,闲暇之余常有文学上的交流。相比于一心操劳家务的佐藤,有思想共鸣的于立忱显然更能引起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的共鸣。因为《大公报》社长钟情于立忱,所以她才获得了驻东京的机会。得知她心有所属,《大公报》便不再承担她的旅日费用。1937年初,于立忱被迫返回上海。同年5月,在写下“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的绝命书之后自缢身亡。
不久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郭沫若只身回到了祖国投身抗日的洪流。在好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经常参加抗日救亡文艺演出的女明星于立群。于立群没有其他女明星的轻浮与浅薄,给郭沫若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第一印象。再加上她是于立忱一母同胞的妹妹,所以郭沫若暗自发誓:“我有责任保护立群,但愿我能把爱她姐姐的心转移到她的身上!”郭于二人之间差了24岁,于立群由于种种因素对郭沫若只是尊敬和崇敬之情。但是两人同在抗日救国的文艺战线,长期的同甘共苦也让彼此之间产生了感情。1938年,两人开始同居,但一直没有机会举办婚礼。
正是因为经历了三次婚姻,那位证婚人才会打趣道:“但愿这是你最后一次结婚了!”自古才子多风流,郭沫若也是一样的,但是遇到于立群之后,他便不再风流了。二人一起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事业之中,后来又一起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之中。为了丈夫的声望,于立群也放弃了自己喜爱的表演事业,退居幕后相夫教子并担任丈夫的助理,堪称一位贤内助。按说于立群与郭沫若这么恩爱,应该在丈夫病逝后专心整理他的遗稿,将他的作品发表出去。为何她也和她那不幸的姐姐一样,选择了轻生呢?
正是在整理丈夫郭沫若的遗稿时,于立群发现了他瞒了42年的秘密——姐姐于立忱的死因。当年两人在日本交往甚密,以至于发展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在得知于立忱有了身孕之后,郭沫若考虑到自己的家室,冷漠地要求于立忱去打掉孩子。听到这句话,于立忱心如死灰,再加上肺病复发,难以忍受身体与心理双重伤害的她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是自己的亲姐姐,一个是陪伴了自己40多年的丈夫,这样的打击谁能承受得住?悲愤交加之下,于立群做出了和当年姐姐一样的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对于郭沫若先生,历史和人民已经给出了评价。不可否认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做出的贡献和成就,但也必须承认他在一些方面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一针见血:才子加珂罗茨基(注:“珂罗茨基”是日语Gorotsuki的中文音译,意译为中文是“流氓痞棍”)。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