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黑茶宇宙中,有一款闪耀星空的历史名茶沉寂了半个世纪之久:

祁 门 安 茶

或称“六安茶”,很多人初听这个名字都以为像六安瓜片一样,是产自安徽六安的一款茶叶,其实此六(liù)安非彼六(lù)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liù)安”之名,源于祁门芦溪乡当地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人有六气(风寒湿暑燥热)六腑“安六气养六腑”即为六安

故祁门安茶又名“六安茶”是彰显其药用价值,早在明末清初时,祁门安茶便以突出的药效行销两广及东南亚地区,被尊为“圣茶”、“奇茶”!

至民国时先兴后断产,翻开安茶的历史画卷,不可谓不传奇……

诞 生

祁门安茶诞生于明末清初,早在明成祖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5年)编撰的《祁阊志》卷第十《物产、木果》中云:“茶则有软枝,有芽茶,人亦颇资其利。”

这当中提到的软枝茶正是安茶在民间最早的称呼,彼时恰逢徽商崛起,盐茶木典皆为产业,安茶也随着徽商的脚步遍走天下,但也只止步于民间,知名度并不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是明嘉靖十一年,尊崇道教的世宗皇帝曾派天官来徽州齐云山求子,没想到还真应验了,加之世宗还信奉吸取“天赐甘露”延年益寿,徽州天露就是“神浆”的消息不胫而走。

智慧的祁门茶人也借梯上楼设法将深山天露施用于茶——“露水时节到,白天将干茶打火褪尽水分、夜来置茶于野外,猛吸露水、次早收茶上蒸,以保茶露相融一体,不被流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长日久,融合了皇家养生之道的安茶逐渐形成独一无二的“夜露”工艺!流传至今,安茶仍然保留了古法“夜露”,在中国六大茶类中仍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辉 煌

清朝初年,祁门安茶借“六安茶”之名行销京城,譬如彼时的一首《开门七事》茶诗,曰:“金粉装修门面华,徽商竞贷六安茶。”

这说的是当时为迎接徽商的六安茶进京,甚至不惜涂饰金粉装修门店!又有诗云:“古甃泉踰双井水,小楼酒带六安茶”,说明了新开的酒楼饭肆,凡来客上茶即上“六安茶”

这无不折射出清初京城对六安茶的推崇!而除了冲泡饮用,六安茶还入药为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名将年羹尧、雍正帝敦肃皇贵妃之兄,清代大臣、医学家年希尧常与友人论医,有经验良方就记录下来,后辑成《集验良方》六卷、《本草类方》十卷传于后世。

精通医术的年希尧就曾在防治天花的方子中写道:“有异传终身不出天花法,用金银花拣净七两六安茶真正多年陈者三两共为粗末冲汤代茶,每日饮数次,终身不出天花,虽出亦稀,极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明确提到了要用陈放多年的六安茶入药,显然不太会是归属于绿茶的六安瓜片,众所周知绿茶喝“新”不喝“旧”,而耐于久藏、越陈越佳的祁门安茶显然更符合

随着安茶在京都爆响后,又掉头走广东,但一开始在广州销售并不理想,不过在机缘巧合之下,安茶作为药引入药治病,从此在两广地区畅销起来。

据《安茶史话》记载:清朝初年,祁门做安茶的孙义顺号老板运茶下广东,途中偶遇一岭南的戴郎中蹭船回家,没想到抵达时遇到瘟疫横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即挂牌行医的戴郎中在每剂药方中都开了3钱安茶作引,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治好了很多人!名声大震的祁门安茶也被民间奉为“圣茶”、“奇茶”,清朝诸多安茶号也会在茶票上突出安茶功效。

在傅宏镇先生的《祁门之茶叶》中也翔实记载:“⋯⋯如南乡(芦溪)孙义顺之产品,有百余年之历史,在两广颇负盛名,岭南郎中方珍常用安茶作药饮,亦可见珍贵……”

以至于当时岭南一带家家户户有条件的都要囤些安茶,发展至上世纪30年代,安茶堪称黑茶中的“贵族”,“楼上喝安茶,楼下喝普洱”这句民谚在两广地区的茶楼广为流传。

断 代

辉煌百余年的安茶在民国时期发生重大转折,民国初期产量有起有伏,但市场趋势向好,曾一度远销欧美!学者杨进发在《新金山一澳大利亚华人1901-1921》一文中记载如下:

“1918年,悉尼中华商会从国内购买茶叶,其中有六安茶200箱(每箱60磅)。”虽只寥寥数语,却也披露了祁门安茶在民国前期走红国外,南洋、欧美通吃!

一直到民国中期,祁门安茶销势仍旺,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中国茶叶之经济调查》记载:“祁门安茶行销广东,产额约3000担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但如此,当时的祁门茶号众多,安茶就占了不小的比重!傅宏镇先生在《祁门之茶叶》中还说了“1932年祁门共有茶号182家,除祁红茶号外,其余为安茶号,共计47家……”

可见,曾经的安茶有多兴旺!然而茶系国运,随着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后运茶路线也随之中断了,历经数百年辉煌岁月的安茶也被迫中断生产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世代经营安茶号的王德春茶号存有300担安茶八年之久,几经曲折后,这最后一批安茶终于1946年9月运往香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此,辉煌了百余年的祁门安茶从此销声匿迹、再无供货,断代了半个世纪之久!直到1984年,香港茶人关奋发先生挺身而出,打响“复兴安茶”第一枪……

复 产

1984年,来自当时茶界唯一全国性基金会——华侨茶业发展基金会关奋发先生,寄来了一篓1935年前生产的祁门安茶到安徽,并随茶附了一封信。

关先生在信件中表达了广东、港澳台、东南亚等地老茶人对祁门安茶的思念之意,特寄来老安茶作为样茶,寄望原产地安化能够尽快复产安茶。

据说当时收到茶叶的安徽省茶叶公司想着既然叫“六安茶”,应该产自皖西六(lù)安地区,就将这篓漂洋过海的老安茶交给六安,责令其尽快复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想到却收到六安回话称:“此茶虽名六安茶,但并非六安地区所产,心余力乏,实难从命...”后来茶叶公司在茶篓底部翻到安茶茶票,才知这是皖南祁门县所产的安茶

复产任务下达至祁门县后,由当时的茶叶技术干部郑纪农牵头去芦溪乡寻访老茶人。1985年5月,他们一行人找到了安茶老字号孙义顺的后人汪寿康

但1926年生的汪寿康虽出身茶叶世家,抗战爆发时尚且年幼从未亲手制作过安茶,好在汪老及其族人对安茶制作耳濡目染、工序牢记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郑纪农等人的走访、问询,才将14道工序整理完毕,汪氏一族也翻出昔日老茶具开始试制安茶,通过反反复复的试验,才制出首批安茶样品百余斤

后将部分茶样马不停蹄运至香港交由老茶人品饮,感觉与原本的祁门安茶口感相差甚远。收到反馈意见后,郑纪农与汪寿康等人再次研制、1988年再次送检还是不行……

为了更好地投入安茶复产实验,1990年祁门芦溪乡第一家安茶厂“江南春”注册成立,于次年春挂牌开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众老茶人不懈地试验、研制下,新安茶终于在1992年试制成功。同年参安徽省名优茶展,斩获优质特种茶荣誉,并获批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测试中心的检测报告,复产完全成功。

升 温

祁门安茶自1992年复产成功后,关奋发先生及港澳台老茶人终于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又实现了喝安茶自由!然而他们的需求毕竟有限,安茶也进入举步维艰的市场开拓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广辟安茶销路,老一辈的安茶人学着祖上徽商一把雨伞、一条包袱的装扮,在广州走街串巷、一家家兜售安茶,一步一个脚印为复产的安茶踏出了一条又一条的新销路

如此经年拓展安茶也从每年几千斤不断扩大到过万斤,到了1996年不仅生产技术基本成熟储藏陈化多年安茶质量也愈加稳定。后随着广州一茶商携1992年安茶尝试出口南洋,安茶也重新打开了境外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7年,安茶外售量将近2万斤,第二家安茶企业也顺势而生,而为了传承历史品牌、延伸安茶文化,其借名家喻户晓的安茶老字号“孙义顺”,同时注册孙义顺商标。

正是在老一辈安茶人的披荆斩棘、开拓销路下,安茶市场逐渐升温,而随着新厂的开办,安茶复产也进入快车道,销售日趋看好,生产安茶的村庄也多了……

如今,“孙义顺”商标也成为安茶公共品牌,受政府监管,只有经当地官方、协会认定的正规茶企方可使用。而安茶除了老牌的江南春、孙义顺茶厂,还有很多实力出众的新茶厂。

比如由孙义顺茶厂当年的合伙人之一汪国锋先生创办的广丰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安茶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严正武老师掌舵的合和顺,都是现今有口皆碑的安茶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古观今,祁门安茶从无到有一路走来历经了辉煌、断代、复产、升温,不仅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更多的是一代又一代茶人的匠心传承……

今时今日,我们才能在一杯“箬叶沉香”的安茶中,品尽这款历史名茶的前世今生,感慨于它的起死回生之路不可谓不传奇……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相关书籍、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1]《安茶史话》,郑建新著;

[2]《集验良方》,年希尧著(清朝);

[3]《祁门之茶叶》,傅宏镇;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茶知识

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友谈茶、喝茶

群内不定时发红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