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 "零号湾" 走出的技术理想主义者
在闵行区 "大零号湾"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张建政的创业故事曾被视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励志范本。这位上海交大机器人专业博士,在日本工业机器人企业蛰伏十年后,带着 "打造民族机器人品牌" 的执念,于 2017 年创立飒智智能。创业初期的 "三个人、两张桌子",到 2024 年员工近 300 人、估值突破 10 亿,他用七年时间证明了技术理想主义的可能性。
张建政团队攻克的 "手眼脚脑" 协同技术,使移动作业复合机器人误差控制在 0.1 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三分之一。其智能盘点机器人在上海图书馆创下单晚盘点 10 万册的纪录,26 台机器人替代 90 名工人的案例更是成为行业标杆。这些技术突破为飒智赢得了强生、立讯精密等世界 500 强客户,产品远销墨西哥、日本等国。
然而,光鲜的数据背后暗藏危机。2024 年下半年,随着具身智能概念退潮,资本对机器人赛道的估值逻辑发生巨变。飒智智能面临的不仅是技术迭代压力 —— 其过度依赖制造业场景(贡献 80% 营收)导致抗风险能力薄弱,6000 平方米新厂房带来的成本压力与订单增速放缓形成剪刀差。更致命的是,在人形机器人研发上的激进投入,使得公司现金流在 2025 年初濒临断裂。

二、风口下的 "幸存者偏差"
张建政的困境并非孤例。在闵行区,至少有三家机器人企业在 2024-2025 年间陷入经营危机。智世机器人创始人崔磊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家曾主导国内首台四向穿梭车研发的企业,在 2019-2022 年因资金链断裂几乎夭折。尽管 2023 年获得联创永宣数千万元融资并搬迁至马桥人工智能试验区,但过度依赖定制化项目导致的交付周期长、毛利率低等问题始终未解。
行业数据揭示了更深层的矛盾:2024 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融资额同比下降 47%,早期项目估值普遍腰斩。这背后是技术落地难、应用场景碎片化、成本居高不下等结构性问题。以飒智智能为例,其明星产品 "白猱" 双臂机器人虽技术领先,但单台售价高达 80 万元,是同类进口产品的 1.5 倍,导致客户采购意愿低迷。
三、技术理想主义的三重困境
- 技术商业化陷阱:张建政团队沉迷于 "手眼脚脑" 协同的技术突破,却忽视了客户实际需求。某汽车制造企业反馈,机器人 0.1 毫米的精度在多数场景中并无实际价值,反而增加了维护成本。这种 "为技术而技术" 的研发导向,导致产品与市场脱节。
- 资本逻辑错位:2024 年具身智能概念爆炒时,飒智智能估值半年暴涨 300%。但资本追捧的是 "人形机器人" 概念,而非张建政坚持的 "工业场景解决方案"。当概念退潮,缺乏消费级产品的飒智瞬间失去资本输血。
- 生态构建滞后:与波士顿动力、达闼等企业构建的开放生态不同,飒智长期依赖自研硬件和封闭系统,导致第三方开发者难以接入。这种 "大而全" 的模式虽保障了技术可控性,却错失了通过生态裂变实现指数级增长的机会。

四、行业洗牌期的生存法则
- 回归场景价值:智可派机器人创始人梁聪慧的转型路径值得借鉴。这家 2024 年成立的初创公司,聚焦商场导览、IP 互动等 C 端场景,通过拟人化交互设计和低成本部署,迅速获得数千万元融资。其 P1 产品单台成本控制在 5 万元以内,三个月实现量产。
- 构建技术壁垒:达闼机器人在柔性关节技术上的突破,使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保持领先。2023 年建成的世界最大智能柔性执行器工厂,不仅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更将成本降低 60%,为其赢得全球 20% 的市场份额。
- 拥抱开放生态:优必选、云鲸等企业通过开源操作系统和开发者平台,构建起机器人产业生态。这种模式既降低了研发成本,又通过第三方创新拓展了应用边界,成为穿越周期的关键。
五、闵行样本的启示
闵行区机器人企业的兴衰,折射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深层矛盾:在政策红利与资本热潮退去后,技术型企业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或许正如张建政在 2025 年内部信中所言:"我们不是输给技术,而是输给了对产业规律的认知。"
未来的机器人产业,将呈现明显的 "哑铃型" 结构:一端是以达闼、优必选为代表的平台型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与生态话语权;另一端是深耕垂直场景的 "小而美" 企业,凭借差异化服务存活。而那些既无技术壁垒又无场景优势的企业,终将成为时代的尘埃。
当 5G、AI、新材料等技术加速融合,机器人产业正在孕育新的变革。闵行的创业者们或许该明白:真正的风口,永远属于那些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