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宋志平,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

来源:总裁读书会

企业领导者不能只看到厂房和设备,关键是要看到人。要做高质量的企业、高质量的产品,关键是靠高质量的团队。要开展国际竞争、解决当前困难,也得靠企业坚强有力、能打硬仗的队伍。这几年,企业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大家都表现出了坚强的韧性,未来在市场竞争中,还要靠企业团队成员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企业里,有效的经营者关键要培养以下四支队伍。

建设一支有企业家精神的干部队伍

建设一支有企业家精神的干部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企业家精神并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他还在一次企业家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增强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五点希望,丰富和拓展了企业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为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

在企业里,我总结了企业家精神的三大特质:创新、坚守与责任。企业家是企业的带头人,社会上的企业家群体是要带领整个企业界,带领各种经济体一起克服困难,好企业都会有好的企业家带头人。毛主席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其实,在企业里也是如此,企业目标确定之后,干部队伍就是决定性因素。那么,我们的企业究竟需要一支什么样的干部队伍呢?

对于国有企业的干部,我们国家是有一些具体要求的,就是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我觉得,这20 个字不仅适合国有企业的干部,同样也适合其他所有类型企业的干部。

深受这20个字的启发,我对企业里的所有干部和员工,提出了“四精五有”的素养要求。“四精”,就是要精心做人、精心做事、精心用权、精心交友。“五有”,就是要有学习能力、有市场意识、有敬业精神、有专业水准、有思想境界。其实,“四精五有”的干部队伍素养,也蕴含了企业家精神的三大特质,因为市场意识包含了创新与竞争,精心做事与敬业精神包含了坚守,四个精心与专业水准本身就是一种责任的体现。

企业里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就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虽然主要来源于我们企业家,但是并不局限于企业家这个群体。如果我们企业里的干部队伍都具有强烈的内驱力与领导力,都能如企业家那般,面对困难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都能众志成城,共同努力渡过难关,对企业都能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那就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还能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力,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型集团大多都设有二级企业、三级企业,甚至四级企业。以我曾任职的中国建材为例,在集团总部,由我带领着大家在市场中拼搏;集团所属各层级企业都是独立竞争的市场主体,不同层级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实际上也都是企业家,而且也很优秀。这就形成了一支企业家队伍在市场中竞争的格局,只有真正具有并激发出他们的企业家精神,企业才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集团型企业里,各层级企业的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都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干部。所以,集团型企业里的干部队伍一般有三个层面,一是集团总部的大企业家,二是集团所属各层级企业一把手组成的企业家队伍,三是集团总部及各层级企业一把手之外的其他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等经营管理干部队伍。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是组织质量的竞争,这三个层面的干部队伍的质量关乎企业的未来发展,我们要激发出他们的内心热情与积极性,把他们打造成一支有企业家精神的干部队伍。

培育一支有科学家精神的技术队伍

培育一支有科学家精神的技术队伍

今天是个高科技时代,技术进步离不开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技术人才,技术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也就是说,企业也要打造一支有科学家精神的技术队伍。企业不仅要特别重视技术人员的自我培养,也要积极引入技术人才,设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万华化学是一家全球化运营的化工新材料公司,为了“让每个中国人都能有一双皮鞋”的目标,公司最早从国外引进技术装备,从事人造革生产,后来进入化工原料生产领域。由于遭遇技术引进失败等困难,万华化学决心自己搞技术研发,随后大刀阔斧地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第一核心竞争力,借助员工持股和科技分红两大法宝,激发骨干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进而实现技术突破。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万华化学深谙这一点,一以贯之地描绘“人才济济、茁壮成长、后继有人”的人才蓝图,夯实创新之基。目前,万华化学全球研发人员已由2018年的1000多人增至3000多人,平均年龄不到31岁。“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万华化学的“工程师红利”正在不断释放出来。今天,万华化学已发展成为利润超过百亿元的跨国化工新材料公司。

西安光机所创建于1962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最大的研究所之一,属于国家高精尖科研院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光学、空间光学、光电工程等。过去由于遇到科研人员流失等问题,西安光机所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打破了传统科研院所技术与市场之间的壁垒,在“拆除围墙、开放办所”的创新理念引领下,逐步形成了“人才+技术+服务+资本”的“西光模式”

西安光机所通过“科研人员持股、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持大股”的激励方式,激发科研人员的热情,解放思想,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优势。西安光机所明确提出,孵化硬科技企业不是为了单纯的财务回报,实现投资收益只能是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探索,在高投入、高风险的前沿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引进更多高端人才,带动科研机构、新兴学科发展,真正让硬科技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组建一支有“四千精神”的营销队伍

组建一支有“四千精神”的营销队伍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市场,能不能赢得市场,关键在于营销队伍能否有效行动。企业要把产品销出去,就必须有销售员走出去,找市场、找客户。开拓市场是件十分艰辛的工作,创造客户需求和维护客户关系也需要长期细致的工作,企业要进行双循环就必须有一支能打硬仗的营销队伍。争夺客户和市场,营销工作是一马当先、重中之重的工作。

为了把产品卖出去,北新建材当年成立了推广部门,从车间抽调一些年轻员工专门负责推销产品。我那时是技术员,常给销售员讲解产品性能。当时购买北新建材产品的大多是专家,对于产品怎么用,销售员有时说不清楚,我就跟他们做产品介绍,后来自己干脆从技术员转做了销售员。

记得在瑞典沃尔沃参观的时候,它的销售员名片上大都写着硕士,这让我很吃惊。那个时候很多人看不起推销工作,觉得做这行的都是些没文化、只会动嘴皮子的人,但当时厂里有产品、没销路,产品卖不出去,大家就都没饭吃。厂里遇到了困难,我为什么就不能去卖产品呢?1983年,我开始做起销售工作,这一做就是10年。

那10年里,我一天到晚跑市场,虽然很辛苦,但我也由此深刻理解了竞争的本质,深知吃企业这碗饭不容易。记得去建材供应站推销时,每到一个单位,人家就问,你是做什么产品的?有水泥吗?没有。有玻璃吗?没有。有铝材吗?没有。钢材呢?也没有。人家就纳闷:那你推销什么呢?当时建材主要就是水泥、玻璃等材料,很少有人听说过岩棉、石膏板这类新产品,因此推销起来很困难,吃了无数闭门羹。

有一次去广州一家公司推销,当我敲开门向公司材料处处长说明来意后,他说:“我现在很忙,回头再说吧。”怎么办呢?我就坐在走道的小板凳上等着。时至中午,他开门一看说:“小伙子还没走?”我说:“我的话你还没听呢。”“那咱们接着说说吧。”就是这样,我慢慢用真诚和努力打动了很多客户,从最初被拒绝到后来被大家接受和喜欢,甚至有客户说:“小宋这段时间没来,我们还有点儿想他了。”

北新建材当年被迫进入市场,经受住了那些艰难打拼、自谋生路的市场历练。现在,北新建材依然很重视营销队伍建设。新型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为石膏板等新型建材提供了新一轮发展的契机及市场空间,北新建材营销网络目前已经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及发达地区的县乡,并持续推进渠道下沉,进一步开拓县乡市场。

李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时重谈浙商“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这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是企业永远需要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少德国人连一句英语也不会说,却扛着德国企业的产品走向了国际市场。这就是德国人的悍马精神。温州人也是这样,不见得懂外语,但是敢于到全世界去推销自己的产品。

中国的企业要在市场上发扬“四千精神”,构建“两栖”企业,成为进可攻退可守、既立足国内市场又面向国际市场的“双打”冠军。中国的大型跨国公司正在形成,美的、海信、TCL等公司的国际化程度都很高,正在把公司产品推广到全世界,比如海信的海外销售额占比将近50%,新的市场优势正在形成。

锤炼一支有工匠精神的员工队伍

锤炼一支有工匠精神的员工队伍

要想产品卓越,把产品做到极致,就必须有硬功夫的工匠。企业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作业水平。我到奔驰汽车厂参访时发现,斯图加特是中等工业城市,奔驰总部就在那,在斯图加特有个工程师小镇,镇上的人居然95%是工程师;我在丰田汽车厂调研时看到,员工整整齐齐排着队去饭厅,全是清一色的年轻人。他们中学毕业以后就上技校,技校毕业以后就到丰田上班。对企业而言,工匠精神特别重要。斯图加特是中等工业城市,奔驰总部就在那,在斯图加特有个工程师小镇,镇上的人居然95%是工程师。

潍柴动力是山东潍坊一家做内燃机的企业,其柴油机的热效率超过52%,目前是全球最高的。除了过硬的技术外,潍柴动力还很重视弘扬工匠精神,企业的首席技师就是一名“大国工匠”。现在讲“大国重器”比较多,要做“大国重器”必须有“大国工匠”。格力电器之所以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不仅得益于公司有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有拼搏精神的企业家董明珠,而且它还有15 000人的技术团队、几万名现代工匠。

今天,企业往往比较推崇智能化、自动化,这些很重要,但要把产品做到卓越,合适的管理工法、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智能化的装备,这三者缺一不可。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年轻人很少愿意到专科学校、技校学习,更不用说将来志向做技术工人了。在工匠精神方面,我们未来仍要继续加强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培养更多的技术人员和工匠,这样才符合我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的战略。

企业就像一支乐队,每个员工都要清楚自己的目标和责任,在各自岗位上发扬工匠精神,配合默契、高效协作,将产品做到极致。在企业里,个人行为要服从组织行动,局部行动要服从整体安排。企业不仅需要注重团队建设,还要注重团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这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

我们观察一个企业,不用翻看它的制度汇编,只需要看它的团队是不是一个默契的整体,组织成员是不是按照规则在行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在做事,就能对它的水平有个基本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