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鹏汽车宣布自研图灵AI智驾芯片即将量产上车,这一动作正与英伟达Thor芯片延期事件的直接回应。自2022年黄仁勋高调发布算力达2000TOPS的Thor芯片以来,这款“王炸”产品多次跳票,量产时间从2024年推迟至2026年,这场延期风暴,不仅撕开英伟达技术神话的裂缝,更让押宝的车企们陷入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炸“难产”原因及加速国产替代

Thor芯片延期,也让全球芯片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它的延期原因很多,像Blackwell架构设计有缺陷、台积电4nm工艺良率不高,以及漂亮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影响了产能分配。

若往深层次去看,芯片制程竞赛是有代价的。英伟达为了保持技术领先,大力推进4nm/3nm工艺,但车规芯片在极端环境下工作,先进制程反而让散热与可靠性成了难题。

另外,加上地缘某些因素也在起作用,如漂亮国限制AI芯片对华出口,让中国车企加快国产替代的脚步。如地平线征程6等本土芯片市场占有率已超过15%,华为MDC平台也通过鸿蒙智行和多家车企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车企们焦虑中寻找突破

受到影响最大的,当属那些原本依赖Thor芯片规划新车的车企。小鹏原本打算在P7+车型上使用Thor芯片,可因为量产没了指望,只能采用双Orin-X方案,这反而加快了自研图灵芯片的步伐,算力能力达到700TOPS,和Thor低配版性能差不多。

当然,理想、蔚来也没闲着,纷纷开启自研计划。理想在开发 5nm 制程的“舒马赫”芯片,蔚来的神玑NX9031已经随着ET9实现量产,性能对标英伟达旗舰芯片。

最令车企如此焦虑,主要是面临几大难题。首先是技术主权问题,特斯拉用算力不高的 144TOPS 芯片,通过软件和硬件协同,实现了高效的智能驾驶,这说明算力不是决定体验的唯一因素。

车企要是一直依赖外部芯片,技术迭代就会受制于人。其次,产品节奏被打乱,像有些车企新车计划时间被打乱,因为打算用 Thor 芯片作为首发车型,可现在因为芯片供应不确定,面临“无芯可用”的困境。

最后,成本也是个大问题,英伟达芯片采购成本在整车成本里占比 5%-8%,而车企自研芯片能让成本降低 30%-50%,这也是小鹏推出“图灵”芯片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hor延期事件:或成智能汽车芯片分水岭

从曾经的算力崇拜到如今的效率革命。Thor延期或将智能汽车芯片发展走向三大趋势:

如今各位能看到不少车企采用“自研+外采”模式,如蔚来20%搭载神饥芯片,80%仍需采购英伟达/高通芯片,以此来平衡自主与成本。

针对 BEV(鸟瞰视图)、Occupancy(占用网络)等特定算法的 ASIC 芯片,凭借其独特优势在市场崭露头角。预计未来,这类芯片的市占率将超过30%。黑 芝麻 参数 图片 )和地平线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们通过走性价比路线,成功冲击中端市场。以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为例,征程 6 针对智能驾驶场景进行优化,在处理复杂路况信息、识别行人与车辆等任务时,展现出高效的运算能力。

算力并非越高越好,更重要的是如何高效利用。小鹏的“世界基座模型”便是软硬协同深化的成功案例。该模型通过云端训练 + 车端蒸馏的方式,实现了 300 亿参数模型在有限算力下的高效运行,算力利用率提升了 20%。

在实际应用中,云端强大的计算能力负责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训练,生成高精度的模型。而车端蒸馏技术则将云端训练好的复杂模型进行优化,使其能够在车辆有限的算力条件下流畅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汽车网评:

英伟达的“难产”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在智能汽车领域,没有永恒的巨头,只有永恒的迭代,推动技术自主或是车企的主要焦虑,但这焦虑似乎也成了加速国产替代的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