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旅游综合整理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

南京古城墙 在拆迁废墟中发现

2014年3月9日,南京梅园新村、南卫巷两处拆迁废墟中发现大量古城墙砖,在拆迁施工过程中有的惨遭破坏,却无人问津。

昨天上午,南京市民爆料称,在南京梅园新村、南卫巷两处拆迁废墟中发现大量古城墙砖,而且在拆迁施工过程中很多惨遭破坏,却无人问津,实在可惜。

记者来到南京梅园新村现场,看到许多用古城砖砌成的老旧房屋已经动拆,废墟中断裂、缺角,甚至砸碎的城墙砖随处可见。从堆在一起破碎的城墙砖可以看出,拆迁时没能做好妥善保护。

一位住在附近的老人,指着破损的古城墙砖痛心地说,这些墙砖是明代遗留下来的,城墙砖上还有铭文清晰可见。是受保护的文物,损坏一块就少一块的遗产,这样不珍惜,太可惜了。

据附近一位香烛店老板讲:“当时拆迁时没有及时回收,施工队捡了半车,整块的城砖不知去向,甚至有施工队的人以50元钱的价格卖给当地老百姓。”

无独有偶,在南京南卫巷拆迁现场,同样发现了大量明城砖,由于无人问津,到处散落着。曾经居住此处的一老人讲,这些城墙砖是当时拆城墙时,老百姓用来修房子。如今拆迁了,却没有人问津。

延伸阅读》》》投资12亿元 云南独克宗古城将原貌重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城墙挡住忽必烈,却挡不住拆迁

2012年扩建的公路,使大理唐代建筑龙首关变得面目全非,仅剩的几段城墙也危在旦夕。此前文物部门下发两次停工通知,但施工方都未理会。而交通局赵勇超书记则称“文物部门不就是要钱嘛!现在已经把钱打给他们了,他们也就不说什么了”。

穿墙而过”使不得

那边西安准备投资百亿提升改造古城墙,打造城墙特色军事文化。这边大理却在大拆唐代城墙,将“忽必烈未能破”的古城墙拆得七零八落。而之所以这样大手笔,却是地方政府在扩建一条公路,要穿千年古城墙而过。可是如此一来,素有大理四景中的“上关风、下关月”,将从此消失,而大理古城的整体风貌也被严重损坏。

北京、西安、南京、洛阳的古城墙,都曾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被毁于一旦,而在经济发展起来后,才痛苦的发现,被毁掉的不仅是城墙,还有无可取代的历史文化。如今西安、南京耗费巨资重建古城墙,却再也不能恢复古城原状,只是一个现代山寨版城墙罢了。可惜的是,大理政府不吸取教训,不遵守法律,不尊重公众利益,明明可以绕道而行,却非要穿墙而过。

大理凭借古国文化享誉世界,正是以城墙为代表的古代建筑,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美丽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才使大理风景名扬天下,成为国内外的旅游热点。大理完全依赖于旅游经济,既绿色低碳环保又可持续发展,不需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就可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可谓得天独厚的人间福地。可是,大理政府近些年的举动,却让人有点看不懂。

之前媒体刚刚曝光“填洱海盖别墅”的愚蠢行为,美丽的情人湖从此消失,成为少数富人的后花园。这种不顾公众利益、公然违法的举动,不但没有被及时阻止纠正,反而在被曝光后,以区区4000万元的罚款漂白。违章建筑被曲线合法,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头。而“毁城墙修公路”的做法,则又是一个公然违法的极端行为,以追求短期政绩为目的,不惜毁掉千年古文物,其后果更为甚之。

城墙被破坏,大理古城的魅力也将随之降低。而游客去大理旅游,就是为了欣赏原汁原味的古城文化,体会少数民族文化的风情。如今大理政府杀鸡取卵的做法,看上去是获得大量房地产和公路收益,但与无价的自然风景和历史遗迹相比,那点钱就犹如沧海一粟。自然风景和历史遗迹一旦被破坏,就不可能再恢复到原始样貌,而这种教训也数不胜数。

延伸阅读》》》图像中的记忆: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中街平房拆迁 露出沈阳古城墙

北中街拆迁现场破旧青砖“露脸儿”,专家确认其为沈阳仅存古城墙的墙砖

再见古城墙 匆匆说再见?

沈河区北顺城路北中街地区的动迁改造正在进行中,在拆迁现场,人们发现一段破旧的青砖墙。6月23日,记者从沈阳考古研究所得知,此处正是盛京城老城墙的最后一段。

古城墙是两代历史的见证

记者来到北顺城路129号,在这里看到了九门老城墙的一个断面。据当地的居民指认,这就是老城墙!拆迁之前,这里一排房子都是在城墙上建起来的。

据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史料中记载:“沈阳城,洪武二十一年,指挥闵忠因旧修筑,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1626年,皇太极在明代沈阳中卫城的基础上加宽、加高了城墙。明代沈阳城的城墙已经用砖石包砌,但比较低矮,清代重修墙体用石条和大青砖砌筑,墙内以黄土、白灰和沙石混合夯筑。改四门为八门,每门设敌楼一座,城四角各设角楼一座。

古城墙的发现,是在2004年11月。当时,有人在沈河区九门路与正阳街的交会处发现了一段“青色城墙”。同年的12月3日,在与此距离不到300米的九门路一片棚户区里,一段长近100米的古城墙又被发现。当时周围的居民并不知道与他们相伴多年的这堆“破”青砖就是老城墙,平时谁家要修修灶台,多去搬几块城墙砖。就这样,城墙一点一点地变短、变小,直到从人们地视野里“消失”。

居民:总有人来收购城墙青砖,50元一块

昨日16时30分,记者来到了拆迁现场,在一片断壁残垣中,裸露在外的一段青砖城墙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昭示着沈阳的古韵。

今年48岁的王先生说:“这是原汁原味、未被毁坏的城墙原砖。”他指着旁边散落的一些青砖告诉记者:“有一些是被老百姓用过的,而我刚发现的这一段,就是最本真的古城墙,也是沈阳目前仅余可见的一段城墙了。”

这里的老街坊们都知道他们挨着古城墙住了几十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会儿,城墙的宽度达6米多,大家夏天去上面乘凉,附近的孩子们隔着城墙模仿古人对垒的场面。”

在这里住了近60年的范先生说:“隐约记得吧,以前城墙有四五层楼那么高,这么多年过去了,早变样了,附近居民用砖、土盖房子,城墙被‘利用’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一些市民正在踩着拆迁的废墟“挑选”青砖。他们说“从来也是随便拿”。

王先生说:“总有人过来收购,一般是一块砖50块钱,其中有一些是民间收藏家。”

专家:此段明城墙清代曾进行加固

中街北部的九门路是一条很窄的巷路,却久负盛名,在这条小巷里,曾经数次发现古城墙。这条小巷曾背倚沈阳旧城小北门与小西门相衔接的古城墙,也是旧城中最后几处仍未被高楼大厦所取代的老建筑集中地。

昨日,记者采访了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齐守成,对于这段拆迁中显露出的古城墙,他表示是“明城墙”。齐守成说,大北、小北之间的城墙,在中间位置有九门里胡同、九门外胡同,努尔哈赤就曾经居住在九门里胡同内的罕王宫。而现如今的白塔小学,就坐落于曾经的九门外胡同内。

“这段城墙为明城墙,清代时进行加固。”齐守成说,天聪元年至天聪五年(公元1627 ̄1631年)在原城墙基础上建设新城,将城墙加厚、加高、加固;将四门改为八门,八旗军各守一门,城市通道由明朝时的十字街变为井字街。明朝原来最为牢固的北门在战争中毁坏最小,又因离努尔哈赤居住之所较近,得以保留,成为第“九门”。

齐守成说,这部分城墙算是数百年来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墙。他指出,在白塔小学对面,现在还有一段古城墙遗存,保存较好。

目前,沈阳东西城门都是后建的,沈阳西北角楼也是在原有遗迹基础上修建的。

上海旧区改造 458岁明代古城墙遗址“重见天日”

明代古城墙用三角铁支撑着

五十多米长明代古地城墙原址已成平地,白皮屋内保存着二十多米长的古城墙。

2005年,一段70多米长的明代古城墙原址被发现并完整保留。后来,在新楼开发中被拆毁50多米,虽然被拆下的墙砖和地基条石被全部封存,但被完整保留的整墙只剩余20多米。

多年奔走,古城墙重见天日有望

一段70多米长的明代古城墙,因旧区改造“重见天日”,附近居民看到推土机滚滚而来,不免心生担忧。在市文保部门和附近居民多年努力下,这段“保墙之路”日前终于迎来希望,古城墙有望原址重现。据市文保部门介绍,目前已有具体保护和修复方案,将以先进的理念和方式保护这段城墙,同时平衡各方利益和诉求。

古城墙比大境阁还长

2005年,上海露香园置业有限公司在黄浦区老城厢动迁时发现了一段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古城墙,黄浦区文化局立即通知公司停止拆房,并根据市文管会和专家意见,采取临时保护措施。“严格地说,那应该叫城墙残址,已经破败得非常厉害了,在棚户区里居民把它用作隔墙。”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处副处长李孔三介绍。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海官民为抵御倭寇,三个月筑起一道4.5公里长、8米高的城墙。1912年,城墙在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李平书批示下拆除。当时,有一小段保留了下来,就是大境阁——现在是上海市文保单位。

“没想到,距离大镜阁百米的地方,又发现了一段古城墙,比大镜阁的还要长好多。”周边居民很兴奋。当时,拆迁方也表态“这段墙是绝对不能拆的,谁拆了谁就要负法律责任”,这让居民吃了定心丸。

50米城墙被拆卸保护引居民不安

矛盾出现在2009年,居民突然发现有一部分古城墙被拆,心急如焚的他们找到了施工方理论。施工方表示,由于年代久远,城墙风化损伤较多,再加上周围施工改造等影响,城墙有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他们的保护措施是:对东侧一段实施古城墙基础加固,采用墙体支撑,建造活动板房确保安全;西侧一段则进行落架处理,所有城墙砖和地基条石装箱入库,以供今后局部恢复使用。

眼看被拆下的50多米古城墙原址已成了新建大楼的地基,周围居民颇感不安:这段城墙今后还能复原吗?

负责人表示,这段城墙要保护下来,是包括建设施工方等各方达成的共识。后来在此处修建的大厦要建地下室,恐施工过程造成古墙体再次受损,于是拆下编号,等大楼造好再进行修复。“而且这段遗址还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开发商能做到这样程度确实已无可厚非。”他说,市文保部门已发文黄浦区文物局,希望在适当时候将其申报为文保单位,以便保护过程有理有据。

市文物局和黄浦区文化局也证实了50米的城墙没有消失,而是被拆卸保存。

相关专家介绍,这段明城墙原本位于南市区妇婴保健院内,2005年随着该区域改建工程的展开“现身”。不过,由于年旧失修,70米城墙中的50米已然残破不堪,“这段城墙距大境阁以北约三、四百米,当时被露香园棚户区的居民当作隔墙,已经残破得非常厉害了。”

古城墙迟迟未能与世人见面

应该在2011年底恢复建造的上海老城墙,时至今日,其命运仍是扑朔迷离,位于人民路露香园路口,一段458岁高龄的明代古城墙,拆除两年多时间,到底何时再现还不得而知。

明明说好重新与世人见面,按原貌在原址上修复,开发商曾经承诺过的所谓“保护性拆除”后,在原址恢复,还能不能相信。

现在上海仅存的这段古城墙,历史上原为抵抗倭寇入侵,明嘉靖32年上海官民奋起筑就,当时仅用三个月,筑起一道4.5公里长、8米高的城墙。倭寇被平定,官绅在城墙的四座高台上造了四座寺庙,后来被保留,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地政府努力将这段古城墙按原样修复开放,供游人参观。

现在原址上建造酒店式公寓,昔日拆除的城墙,据说开发商将恢复后将被延伸至新建的酒店式公寓大堂内展示,免费对外开放,让市民和游客随时进来参观,但时至今日,仍然未见踪影,古城墙是上海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珍贵的文物遗产,从文物保护的要求来说,本不应该拆除,这里且不说城市规划部门当时审批的责任,现在上海文化大发展的当口,古城墙周边的地块,新建的商品房越来越挺拔,可应该修复的保护文物,还一味的拖延和敷衍不动,个中道理,难道不是非常清楚的吗?

恢复古城墙是对上海历史文化的负责,从政府职能部门到开发商,都要有明确的态度,认真落实的行动,“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原汁原味的保留和保护好上海的不可移动文物,是每一个市民的责任,更是涉及申城千秋万代文化传承的事情,希望上海这段有458年历史古城墙,能够快速保护恢复,为老城厢改造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树立一个样版,不要成为另外一个方面的典型。

城中村拆迁重现千年古城墙

2009年顺义区启动城中村拆迁,在太平村村口附近,一段始建于唐代、复建于明代的顺义古城墙重新引起关注。昨天,顺义区政府称,已将其纳入保护范围。顺义区文物管理所称,预计将在此建成城垣遗址公园。

古墙重现

顺义区仁和镇太平村启动城中村改造,当一排排房屋轰然倒地时,一段高约9米、长约6米的古城墙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之前,它被周遭的民宅完全遮掩。城墙的中央,有一个高约3米、宽约1米的门洞,而城墙的一角已被凿空,里面堆满了各种垃圾。

“当时我们打算拆掉它,但听说是文物,我们才没动手。”拆迁工人老刘说。

这段灰砖堆砌的古城墙,正是昔日顺义县城的老城墙。据《顺义县志》记载,县城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初为土筑。明万历年间,为抵御清军,在原址修建了高大的砖砌城墙。顺义区文物管理所介绍,在上世纪50年代,为方便出行,顺义古城墙相继被拆,太平村的这一段是遗留下来的。

村民怀念

在村委会工作的老人郭宝中称,已经60多岁,但凡到他这个年纪的太平村人,都曾在城墙上度过一段美好的童年。他说,儿时这段城墙还很完整,他与一群小伙伴都在城墙上相互追逐,那时城墙的南面是一个大操场,往西有200米长,夏天,城墙绿草如茵,秋日,城墙上的枣树熟了,就去摘枣,高高的城墙,曾经是他们梦一般的童年乐园,“在上面跑啊、闹啊,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批房基地,土城墙就开始拆了”。

而在村民老张的记忆中,那段高大的古城墙下,曾经铺满了大块的花岗岩,城门高大,可容马车进出。因为过往车辆太多,花岗岩都被轧出深深的车印。但当时为何仅保留这一段未拆,由于村内高龄老人相继故去,他们也不清楚。

将建公园

随着城中村改造的陆续开展,老城墙何去何从牵动着太平村村民的心。

当时顺义区委宣传部相关人员称,这段6米的古城墙已纳入区政府保护范围,将不会对其进行拆除。

顺义区文物管理所所长贾文龙进一步解释称,“太平村拆迁后,古城墙计划建成城垣遗址公园”。他说,古城墙与卧龙公园遥相呼应、与减河公园一箭之隔。建议把古城墙作为减河公园连接卧龙公园的一部分,让顺义老城墙成为镶嵌在绿港中的一颗明珠。

贾文龙还表示,文委已让开发商拿出一份保护古城墙的方案,对方已承诺,考虑到古城墙的每一块砖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他们会保护古城墙,把城墙作为特色景观,长久保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