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约会国博:法相庄严之中国古代佛造

佛教诞生于印度,传入中国是从西汉之末、东汉之初,随着与西域交通的发展,商旅的往还,信使的来去由无而有,由微而盛,逐渐传进来的。佛教自三四百年以后,有了相当的发展。

史称永平七年(64)甲子,明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明日遍问群臣:此是何神?太史傅毅答说:听说天竺有得道的,名叫作“佛”,能飞行虚空,身有日光。陛下所梦或者就是佛。于是明帝派遣了武官(羽林中郎将)率同学者们(博士弟子)十余人,前往西域寻求佛法。在月支国(今阿富汗及葱岭东西区域)遇到天竺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人,带了经像同回中国。永平十年(67)回到洛阳。佛教于是在汉地渐渐传播开来。

佛教在中原大地的起起伏伏,沉沦兴盛的历史在史书中史不绝书,今天就先不谈这个问题,先说说我们吃瓜群众如何欣赏佛教造像。

首先要注意的是佛像的年代:

佛像时期:印度早期佛教是没有佛的形象的,从释迦牟尼在世演说佛法时期,直到他涅槃弃世,前后大约四百多年间,佛教没有造像的任何言传和行事。相反,在佛教的信仰观念中,佛是至高无上的先觉者,最大的智能者, 人间和天上的最有道德者,品格完美无缺者,因此,绝不能用凡人的形体和相貌去表现佛,于是产生了 “佛像不得再现” 的信仰戒律。

在显示佛陀的存在和精神时,往往以佛陀的成道于菩提树下为依据,用菩提树的形象作为象征符号; 或者用佛陀的足印,或一朵莲花作为标记。甚至当时的佛教艺术家在绘画佛陀传布佛法的各种故事时,不得不把佛陀所处的位置在画上显示出一个真空的空白。佛教认为佛陀是超人化的,不能具体而微地表现其相貌,所以早期佛教艺术品并没有直接表现佛陀的形象。

佛像的诞生:

直到公元一世纪贵霜帝国统治的犍陀罗地区 (今巴基斯坦沙瓦和阿富汗东部) 开始把佛教教义衍化为故事和雕刻绘画予以艺术呈现,此时才出现佛像。最早的佛陀头像的造型是:面颊丰润,头顶肉髻螺发,通天高鼻,两耳大垂,双目微睁,身体姿势为正身直立或端坐,选像工艺明显地具有一定的希腊造像风格,接近西方人的鉴赏趣味,对后世的佛教造像产生了极大的模式化影响。

伴随着佛教在孔雀王朝、贵霜王朝、笈多王朝和波罗王朝统治时期的传播与发展,印度佛教造像艺术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并在各时期形成了诸如犍陀罗风格、秣菟罗风格、笈多风格和波罗风格等特色鲜明的造像风格。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这些风格与传入地的雕塑传统和审美要求相融合,使佛教造像呈现出不同的地域风貌。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造像也从最开始的模仿到后来的融合,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历代佛像的主要特色,以后观赏佛像的时候也好心中有数:

北魏(386~534)佛像受印度犍陀罗影响,脸形丰圆,杏眼大耳,颈粗宽肩,著袒右肩袈裟,身躯饱满雄伟,神情庄严崇高,反映出北魏游牧民族粗爌、雄健的气度。

东魏(534~550)佛像面容清秀,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衣纹舒展流畅,流露出“秀骨清像”飘逸的文人气质。

北齐(550~577)佛像面容圆润端祥,身躯匀称优雅,袈裟简洁贴身(如曹衣出水),造像神情宁静禅悦。

北周(557~581)佛像脸形丰圆,身体饱满,袈裟厚重,神情敦厚庄严。

隋代(581~618)佛像造形以丰腴敦实,典雅端庄,自然写实为特质,衣纹简练规整。

唐代 (618~907)造像趋向于形神兼备的完美表现,艺术家充分掌握圆熟的写实性技法,以丰腴为美为特质,佛像面容圆满端祥,身躯雄健饱满,神情庄严而慈祥。

宋代(960~1279)佛像面容丰圆适中,神情端祥,延续传统庄严造型。菩萨的面容椭圆秀美,姿态优雅自在,造像减低了宗教的气氛,却更善于表达亲切的人性审美雅趣。

元明清时期,佛教艺术渐入衰微,并融入藏式佛教美术,使佛教艺术更走向世俗化的生活中。

知道佛像的年代以后,佛像的手势在辨别佛像本尊和祂在讲什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 在佛教的讲经说法和修行中, 佛陀的手势都具有严格而深刻的象征含义。教的手势被称为 “印相” 或 “印契”, 又称 “手印”。在象征佛说的思想含意时,和世俗生活中的手势绝不可同日而语。 “手印”在开始出现佛像时就是和佛像的造型融汇在一起的。在佛教造像中,必不可少的手印选型,以释迦牟尼五印为典型作如下简介:

“说法印”是佛陀说法时的惯用手印,它的形态是用拇指捻中指或食指、无名指,并使其它手指自然舒展,手心向上、向下,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均可,藉以显示说法的庄严性。

“施无为印”是佛陀使众生无所畏惧的象征手势,是单手举至胸前,手心向前,手指向上伸直的造型,通常和“施愿印”同时使用。此外,还有一些复杂的密宗手印在佛像中使用。

“禅是印”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习道时禅思入定的象征手势,这时双手心向上放在下腹部,把右手置左手上,两拇指尖相接,表示禅心安定之意。

“施愿印”是普度众生,满足众生心愿的慈悲象征,是一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前,手指并拢伸直。

“降魔印”是象征佛陀成道时降服魔王的手势,是把右手心盖住盘腿的右膝,将手指直垂向下,做触地状。

佛教是很重视美学的宗教,以建筑之美、经文之美、音乐之美和佛像之美,来映照人格之美、佛法之美。而创作佛像本身是一种修行弘法的志业,也是积功德、结善缘的布施。其造像不仅具有典雅的艺术美感,更重视内心宗教精神的升华。由于佛像的制作目的,在于帮助信众思慕佛陀,忆念修学佛法。所以历代从事佛教的艺术家们,都以虔诚的宗教信念,思惟佛教中的法义,以卓越的艺术才华来创作庄严的法相,使信众在观赏礼拜佛像时,为其崇高优美的法相所摄心,进而感悟佛陀那份永恒慈祥、智慧、喜悦的光明。

文章来源: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夏梦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