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处处春花处处歌,一走进重庆酉阳,一幅巨大的广告牌立在高速路边——天下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重庆酉阳,一个在你的心里。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大家可能不陌生了,中学时我们都读过等地,可现实中的桃花源呢——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世外桃源图,文章对桃花源景色的描写极为优美,令后人心驰神往。构建新时代的“桃花源”,是我们打造美丽中国的梦想。酉阳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民族特色,打造具有武陵山区民族特色的经济、文化、生态、旅游产业链,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文化、旅游全面发展,为现代社会真正构建出大美桃花源。

那么,酉阳在哪里?它是渝达鄂、湘、黔的重要门户,可以这样说:酉阳是地处四省交汇处的十字路口。少数民族主要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在服饰方面,土家族青壮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袖长而小,正中钉上5~7颗布纽扣,裤子大都是青或蓝色,加白布裤腰。土家族妇女的服饰比较讲究,上衣衣宽袖大,向右开襟,衣服沿边镶有色彩鲜明的三条花边,用布纽扣,也有用铃形银扣的。裤长而大,多用青、蓝色布加白布裤腰,裤脚口镶有花边。头包青丝帕或青、白布帕,不包人字形,包成厚厚的一叠。未婚闺女,头上留一条长辫子;已婚妇女在脑后绾成泡粑形发髻,名曰“粑粑头”。

妇女的首饰很多,有银质、玉质和金质的簪子、耳环、戒指、手圈以及颈上胸前挂的银链、银牌、银铃、银牙签、银珠子等,走起路来丁当作响,引人注目。苗族的服饰与土家族略有不同。男子头帕除有丧服外,不用白色,用青蓝色,一般长1丈,有的长至3丈,包在头上大如斗笠,史称“黔首”。妇女头帕用黑帕或花帕,长3丈多,包成高耸的筒形。妇女的衣服多无领,袖口很大,衣服边上和裤脚口上镶有花边,胸前也要绣花。佩戴银首饰的也很多。

酉阳县被称为“摆手舞”的故乡。摆手舞是土家族最主要的标志性文化形态,早已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自古就有“北跳丧,南摆手”的说法。其是以摆手为基本特征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人祭祀神灵、酬报先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主要传承于酉水河流域(酉阳可大、酉酬、后溪)地区,根据表演形式、内容、规模和祭祀主体的不同,摆手舞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摆手舞的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和“回旋摆”,其基本动律为:手脚同边,下不过膝,上不过肩,身体下沉而微有颤抖。

主要表现内容涉及人类起源、神话传说、民族迁徙、古代战争、狩猎捕鱼、刀耕火种、生产劳动、饮食起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说摆手舞的来历与“华胥氏踏圣人迹而怀伏羲”——巴人手语的神话故事有关,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舞蹈之一。一套土家摆手舞曲,实则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土家民族发展史。有诗云:福石作城锦作窝,土王庙前水生波,红灯万张人千叠,一遍缠绵摆手歌。其场面之热闹可见一斑。除了“摆手舞”之外,这里还有淳朴的民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酉阳古歌。

酉阳地处古代五溪之首的酉溪地带,曾经是管理九溪十八峒的原始部落,因此,最初的酉阳民歌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原生性。历史上,至少有两次重大事件的发生曾改变了酉阳民歌的原始风格——南宋时期,为镇压金头和尚起义,冉守忠自夔州率兵来酉平叛,后镇守酉阳并由冉氏世袭知州,此为酉阳土司制之始,由于夔州同属于巴郡,却与汉为临。因此给酉阳民歌输入了“汉巴音符”,使酉阳的原始民歌歌风为之一变;第二种说法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酉阳厉行改土归流,废除了“汉不入境、蛮不出峒”的禁令,大量汉人及汉族流官迁酉甚多,同时引入了大量的汉文化,使汉族歌谣与酉阳古歌融合一体,基本上形成了现今酉阳民歌的基本架构。加之酉阳地域辽阔,地势复杂,与湖南、湖北、贵州等省相互接壤,酉阳民歌在传承上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酉阳民歌主要分为劳动歌、爱情歌、闲情歌、苦情歌、哭嫁歌、新民歌等种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