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沃克斯网站2月13日刊登题为《心形糖果盒是如何代表爱情的》文章,文章摘编如下:

并没有很多社会习俗像情人节这天这么明确:如果你爱某个人,如果是2月14日,那么给他们送巧克力。尽管你可以送任何种类的巧克力,可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像装在心形盒子里的巧克力糖果那样明确地代表情人节。心形盒子排除了含糊、暧昧的可能性。这些不是普通的巧克力;这些是象征浪漫爱情的巧克力。

在最初的几千年,巧克力不是固体的,而是饮品——在《苦苦的巧克力》一书中,作者卡萝尔·奥夫认为可可豆最早可追溯至3000年前。大家知道,中美洲的玛雅人会用可可豆制作饮品。这些可可豆经过了浸泡、晒干、研磨、与各种香料混合等步骤。奥夫写道,偶尔地,他们会用蜂蜜让其变甜;通常是将其与磨碎的玉米混合,然后发泡。这是一种神圣的饮品,与宗教仪式有关。它还是精英阶层的饮品。

西班牙征服者也将巧克力变甜了,不是加蜂蜜,而是用加勒比海地区产的糖。

沃里克大学历史系教授丽贝卡·厄尔说,是征服者们开始将巧克力与女性联系在一起的。如今它变甜了,成为殖民地女性消磨时光、策划浪漫阴谋时饮用的饮品,成为在“新世界”等同于玫瑰的东西。

是西班牙人将如今已女性化的、变甜的、也许带有些许性感意味的巧克力带回了欧洲。在欧洲,巧克力既昂贵又时髦。当然,大多时候它仍是液态的。

装在心形盒子中的固体巧克力糖果是技术的产物。到19世纪初,巧克力在欧洲逐渐失宠。奥夫写道,这种饮品“油腻”且“有沙砾感”;欧洲人开始转而喝茶和咖啡——更精细化加工的东西。

一位荷兰化学家研究出了如何利用液压过程有效地将烘焙后的可可豆中的油脂去除,将可可粉与可可脂分离开来。而可可脂成为无用的副产品。

接着,一位英国的巧克力大亨发现了其用途:将少量融化的可可脂加入巧克力固体中,然后加入糖和其他味道,你会得到具有可塑性的、“在口中融化的甜品,它可以批量生产,并以人们可负担的价格出售”。

固体巧克力糖果与当代的情人节同时出现,几乎可以肯定,这并非巧合。巧克力与诱惑之间的关联代表了市场机会。

为迎接情人节,日本东京银座一家百货店推出“高跟鞋”造型巧克力。新华社记者 任正来 摄

厄尔在《独立报》上解释说:“礼仪书和巧克力广告商都助长了以下观点,即一名男子与一名女子交换巧克力,这相当于爱情宣言。”

这规定了,异性之间的巧克力交换是男性送给女性。

理论上,你可以将巧克力放进任何形状的盒子:正方形的、长方形的、鸭子形的。但我们不会这样做。情人节的巧克力的标志性盒子是心形的,因为心形象征爱情。

但这一形状源自何处呢?

15世纪初,心形开始具有如今我们所知道的意义。

巧克力很浪漫。心形盒子很浪漫。到19世纪40年代,情人节变成了必须庆祝的商业性节日,专门用来示爱和送礼。很浪漫!

但将情人节的巧克力装在心形盒子里,这是理查德·卡德伯里的“金点子”。他及其兄弟于1861年接掌了家族生意。几年后,即1868年,他推出了全世界第一款为人所知的情人节心形巧克力盒。尽管事实上他并没有就此申请专利,但正是通过此举,他为现代情人节习俗带来了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