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自然散步|南京江行图

天热以后就很难再看见江豚了。五月末去长江边还能看见很多,灰黑色,成群结队,跳跃着前行。它们往往出现在早晨和傍晚的江面,有时会围成一圈,困住鱼群。但七月的江面太热了,即使早晚站在江滩也很难看见它们。它们下一次频繁地出现,会是在秋天。
江豚变得罕见之后,观看江豚的平台上就不再有等待的人群,但在那里依然可以见到值得记住的景象,比如一只鸟站在漂浮的木板上,从上游往下游漂去,像在搭乘一艘船。靠近岸边的水面发出声响,白鱼跳起又落下,小小的鱼聚在一起,密密麻麻,像一支军队,或者水中的黑云。
更早一点的时候,四五月时,看江豚时还会被杨絮糊到眼睛。杨树林就在江滩后不远,它们和柳树、桑树、蒲草与芦苇一起,构成江滩和堤坝之间的鱼嘴湿地的主要植被。春天飞杨絮,也没有人打扫,杨絮堆在地上,越积越厚,像雪。

春夏时鱼嘴湿地里的池塘

秋天的鱼嘴湿地
鱼嘴湿地位于长江、夹江、秦淮新河三水交汇处,从地图上看,它的一端是尖尖的形状,如同鱼嘴。它对面就是江心洲,不远处是长江三桥。以前,在红白的灯塔只被用来指引船只时,这里还是野地和农田。但现在装卸货物的码头已经成为观江台,南端的灯塔成为起点。
最靠近江滩的是柳树林和芦苇,然后是几公里长的沿江栈道,之后是树林、树屋和池塘,以及高处的江堤。这里并不算有名,公共交通也不便利。它不具备一个旅游地常见的门票、商店和游客,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只能用一个生态公园来定义。江堤上的绿道人更多,是那些或快走或跑步或骑车的人。堤下方的湿地更多时候没有人,只是一片占地六十余万平方米的野地。

江心洲和远处的桥
它的居民还在这里,比如幽灵蛛会在栈道上不断经过,比散步的人要更常见。它们的身体太小了,腿又过于纤细,跟深褐的栈道同色,像飘浮一样爬行。第一次低头见到幽灵蛛,以为是空中一团毛絮的影。
还有鸟。有些会迁徙,麻雀、白头翁和灰喜鹊则一直停留。水鸭子一年四季都在,白鹭也是,会在江边抓鱼。有时,有受伤的鸟站在栈道的栏杆上,一动不动,如同标本,但人走过去时它还是跳起来了,没有抬起翅膀,直接掉进水里。

江边的鸭子
春天时湿地还是干燥的,地上生长着马兰头、荠菜、母鸡头和芦蒿。见到过有人摘蒿子,问他拿蒿子做什么,他说回家用油和盐凉拌吃。但大多数挖野菜的人,挖的还是这边常吃的几种野菜,或者等到更晚一点的时候,悄悄摘芦苇叶去做粽叶。
夏天就看不见野菜了,夏天只有芦苇和密林。到了夏天,杨树叶和桑树叶变得厚且密,江上又不断刮来风,因此非常凉快。南京太闷热了,能有个不晒且有风的地方走走已经很好,况且可能因为不停刮风,江边的蚊子也没有山里多。江边还有很多树屋,大概是让人可以上去坐坐休息,但我从来没见到人上去过。它们成为树林里一个个空荡的、架在高处的幽灵堡垒。

夏天的密林
但夏天在这里散步的机会也不是天天都有,因为很快湿地就被淹没了。
淹没是一步步发生的,先是通向长江的台阶,然后是柳林,然后是离长江更远一点的杨树。等到栈道和芦苇也看不见了,就只能站在堤上往下看看,湿地变成浑浑一片水。暴雨后,上游一放闸,湿地里的一切就都会泡在水里,这个时候能看到很多垃圾。它们迅速地往下游漂过去,不知道会最终停留在哪里。
最后一次去湿地时,在栈道上走到一半,看到一个牌子,上面写前面被淹了。
一个人守在那里,说江里依然有血吸虫,又说前些天江水已经把湿地全都淹掉了,现在是水刚刚退去。再往前走一点,只见栈道通入漫上来的水,又出现了一个人,在水里走来走去。他拿着网捞垃圾,像在打渔。

捞垃圾的人
在以前没有禁捕期的时候,沿着岸边都是地笼和丝网。从岸上看不见水里的这些网,但能看到拴在上面的塑料瓶。每天下午五点,就有渔民划着舢板收鱼。这些沿江的渔民不像出海的渔民,他们只是把地笼扔进江里,再在傍晚沿着岸边查看。有鱼就收上来,没有就再扔回江里。不同的季节,他们收上来不同的鱼,有时是鲫鱼、鳊鱼、鲶鱼、鲈鱼和刀鱼,秋天时白鱼多一点。还会有龙虾,螃蟹,一些不知名的小鱼。买鱼的人会在傍晚到江边,看看当日收上来什么鱼,这样的买卖就在舢板上进行。但现在已经不许捕鱼了。

买鱼和卖鱼
以前也会有很多钓鱼的人,一钓就是一天。有人用蚯蚓或者泥鳅钓鱼,有人不用鱼饵,只是抛竿。然而用鱼饵钓上来的往往是小鱼,不用鱼饵钩上来的多是大鱼。经常见到人钩上黑鱼,四五斤重,和其他被钓上来的昂刺鱼放在一起,钓上什么鱼也是随季节而定。
江边还是好看的,会想到南唐的画,比如冬天下了雪,没什么人了,芦苇杆被压倒,栈道上也都是积雪。但江上的渔民还在,像赵干的《江行初雪图》。如果假装看不见长江三桥和桥上的车,它又有点像董源的《潇湘图》,江边的小船和山,到现在也都还是在的。

冬天的鱼嘴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