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水利工程之最,三峡大坝的建成可谓是新中国百年伟业的缩影。

然而,在三峡大坝建设之初,却有9位重量级专家投了反对票,认为三峡大坝的修建弊大于利。

那么,他们的顾虑都是什么呢?现如今,他们当初的担忧都应验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峡大坝所在的地带,素有"长江之腹地、华夏文明摇篮"的美誉。但是,受地理环境影响,该区域往往是长江泛滥的重灾区。

据史料记载,自汉至清这一千余年间,这里平均十年就会有一次水灾,给沿江地区带来重创。

尤其是1954年的特大洪水,造成湖北大片区域被淹,数万人死伤,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惨重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群众无不期盼能彻底治理好滔滔江水,不再受洪水威胁。

在这种现实诉求的催化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将修建三峡工程作为一项重大决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中央正式确定兴建三峡工程的决策;1970年,葛洲坝工程的建成为三峡工程扫清了障碍,三峡工程终于濒临真正动工的边缘。

然而就在这一关键节点,社会上却传出了一些非常声音。有九位学者联名表示反对三峡工程的修建,随后掀起了长达几十年的"三峡论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9位坚持不签字的专家是:中科院地理所郭来喜、植物所侯学煜,水利专家方宗岱、何格高,水电工程专家覃修典,土地管理局李玉光,四川开县移民办廖文权,主任工程师伍宏中和中国水利公司黄元镇等。

从他们的背景看,这份联名阵容可谓星光熠熠、声名赫赫,代表了当时国内地理、生态、水利、工程、移民等多个领域的泰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之所以如此坚持己见,核心原因有三:首先是顾虑三峡大坝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

比如白鲟等珍稀物种将无法再在江中产卵繁衍;再比如大量居民迁徙对长江两岸的人口密度将产生冲击,可能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灾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担忧三峡工程所需资金过于庞大,国家当时的经济实力难以承受。

根据测算,移民安置费用就将高达总投资的三分之一,随时可能出现"半途而废"的危险。

他们认为,与其冒着如此巨大风险上马三峡工程,不如先集中发展经济实力,等到完全有能力应对风险后,再来修建三峡大坝也不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他们对三峡大坝在战争年代里的命运十分担忧。

一旦发生武装冲突,庞大的三峡工程无疑将成为敌人优先攻击的目标。如果遭到破坏,整个下游都将被彻底淹没,将付出无法估量的惨重代价。

1938年,国民政府炸毁黄河花园口大堤以阻敌的惨剧,在在令人汲取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顾虑重重,这9位专家对三峡工程是否应该兴建心存重重疑虑,最终在表决时做出了拒绝签字的不平凡选择。

他们用实际行动,正面向全社会阐释了自己对这项重大工程的严肃态度。

最终,历经近40年的论证和准备,工程于1994年12月正式动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设大坝,顺应民意固然重要,更需科学论证和谨慎实施。工程施工之难可想而知,三峡可谓是平地起高楼,举世罕见。

三峡大坝主体采用刚度极高的三角形重力坝结构,底基宽达100多米,保证坝基承载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坝长达2309米,坝高达185米,相当于65层楼高度,水库库容接近400亿立方米。这一浩浩荡荡的规模震撼世人,也给施工团队带来了诸多考验。

首先是地基工程,湍急的江水、陡峭的山体环境,给平整地基带来极大困难。

工程师们巧立方案,先采用分流截流的办法,将江中一部分地段"抬出水面",集中有限力量打好地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时间压力,为尽快建成大坝发挥防洪功能,工期只能遵从"拼了老命"的节奏。

他们采用全新的"塔式混凝土布料机"供应生产线,可快速连续浇筑主坝,确保了主体工程质量和效率的统一。

再次是自然环境的制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峡所处的地带季节性环境恶劣,夏季高温、暴雨等影响混凝土凝固和运输,工人们只能在恶劣环境中"办冰棍、盖棉被",付出艰辛努力。

最大的难题来自三峡周边岩石结构。

永久性船闸的开凿是一个巨大工程,需要在花岗岩上开凿宽达300米、深达175米的巨型通道,难度之大前所未有。沿途可能遇到岩层裂隙、塌方等突发情况,威胁到工程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施工团队提出了"锚杆锚索托举"的创新方案。他们在岩体两侧钻孔,深深插入一根根钢锚杆,再用混凝土浇筑固定起来。

最终用2100根锚索、17万根锚杆、长达2000多公里的"钢丝绳"将船闸"缝"在了山体之中,确保了通航顺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峡大坝的每一个设计理念、施工方案,乃至每一寸建筑,都是对自然规律的最大挑战,都是对人类勇气和才智的极大馈赠。

一切虽艰辛但扎实推进,直到2009年5月,气势恢宏的三峡工程全线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三峡大坝不仅成为防洪大堤,水电大坝,更是振兴经济的摇钱树。

仅2020年,三峡大坝就创造了年发电量1118亿度的世界纪录。对浪费的能源说不,对绿色环保说是的,环境友好程度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三峡大坝的成功运行,还带动了沿江地区的交通、旅游等产业高速发展。亿万人从中获益,收获的不单是物质财富,更多的是信心和激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人对祖国日新月异的进步无比自豪,对未来充满无限向往和憧憬。

当然,质疑的声音并未完全消弭。部分学者仍在密切关注大坝建造和运行给环境带来的冲击,及时发出预警。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当用一颗谦逊的态度,倾听来自各方的意见,吸收其中的宝贵经验,来改正计划、完善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我们正身处一个矛盾并存、未来尚有隐患的世界。永不自满,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三峡大坝之工程浩大,靠的是勇于创新的智慧;三峡工程能开工直至竣工,还离不开顽强拼搏的勇气。

时至今日,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同时我们也庆幸,先贤的明智论辩让我们在拥抱进步的同时,也未忽视生态文明的初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后人而言,三峡大坝既是工程实绩的巅峰杰作,更是前辈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一个教训。

未来我们还会遇到种种新的挑战,唯有以开放的心胸吸纳各方英明,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达成一致,方能在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