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再起。正当巴以冲突持续升级,以色列在边境集结大军,准备对拉法发起地面攻势,引发国际社会强烈担忧之际,以色列突然调转目标,再次发起了“斩首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5日,以色列国防军宣布,当天凌晨,以军对黎巴嫩南部发起了无人机空袭,成功击毙真主党一名高级指挥官,名为侯赛因·易卜拉欣·马基,并称此人是真主党南方阵线部队的高级指挥官,在巴以冲突期间,曾策划并实施了多起针对以色列本土目标的袭击。

需要注意的是,巴以冲突发生后,黎巴嫩真主党便与也门胡塞武装、伊拉克民兵武装一起加入了哈马斯与以色列的对抗之中,并且多次从黎巴嫩南部发射密集导弹,对以色列本土发动打击,一度导致以北部边境城市因空袭停电。

作为反击,以色列也多次对真主党目标实施空袭,斩首了多名真主党指挥官。

如今,随着以色列再次发起“斩首”行动,势必会引发真主党再次向以色列发起报复袭击,而以色列北部冲突再起,很可能会对以军进攻加沙南部城市拉法的计划造成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不排除后续真主党加大对以色列的攻势,从而形成“围魏救赵”的局面,让以色列不得不因为应对北部冲突而自顾不暇,无法对拉法发动攻势。

并且,真主党发动攻势后,哈马斯、也门胡塞武装和伊拉克民兵武装等势力也很可能加大对以色列的进攻力度。届时,以色列若执意进攻拉法,很可能陷入更深层次的“被围攻”处境。

更要注意,对于以色列进攻拉法一事,联合国与美国也都先后发出了警告。

14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声明称,对以色列升级对拉法的军事行动表示“震惊”,称这将进一步阻碍人道主义救援进入,并加剧加沙地区的人道主义危机。

该声明还强调,平民必须受到保护,但在当前情况下,加沙平民已没有安全容身之地,古特雷斯再次呼吁巴以立即实行人道主义停火,立即释放所有被扣人质,并重新开放拉法边境口岸,以便人道救援顺利进入加沙。

联合国还表示,随着近期以色列对拉法进攻升级,已经导致45万巴勒斯坦人不得不被迫逃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早在这之前,联合国安理会便已经通过了关于呼吁巴以实行人道主义停火的决议,但以色列并未执行。前不久,联合国大会更是投票表决通过了一项关于支持巴勒斯坦加入联合国的决议,以寻求和平解决巴以问题,但也被以色列无视了。

如今,以色列不顾联合国劝阻,再次准备对拉法发起地面进攻,无疑将再次加剧其面临的国际与舆论压力。

并且,除了联合国之外,美国也向以色列发出了警告。

14日,美国务卿布林肯表示,以色列对加沙的战术并不能制服哈马斯,反而将导致大量无辜民众失去生命,这意味着即便以色列获胜,这样的胜利也是“不可持续的”,反而会导致更持久的反抗活动。

美国认为,以军应该从加沙撤出,并就加沙战后重建和安全事宜提出可靠计划,但美国并未看到以色列这样做。

言下之意,美国也不支持以军进攻拉法,并且警告以色列,如今已经到了给巴以冲突划上句号,讨论战后重建问题的时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媒表示,这是此轮巴以冲突发生以来,布林肯对以色列发表的“最强烈公开批评”,作为美国犹太裔,布林肯一贯支持以色列,但如今却呼吁以色列从拉法撤军,的确让人意外,这也表明,拜登政府对于以色列的举动,的确深感不满,希望以色列能立即停手。

但问题在于,美国已经不是第一次向以色列发出警告了,但以色列仍态度强硬,拒绝妥协,此番警告能否奏效,目前还是未知数。

对此,且谈3点粗浅看法吧。

1,以色列越打越上头,美国开始担忧了。

毕竟,以色列面临巨大压力的同时,作为以色列的主要支持者,美国也同样压力重重,尤其是美国内部抗议活动不断,抗议者们呼吁巴以和谈,并谴责美国对以提供军援,导致冲突进一步延长。

如今,拜登正在参加2024年总统大选,若巴以局势失控,进一步引发民众不满,那拜登的参选进程也将受到影响和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以色列态度强硬并面临“被围攻”的风险,很可能会想方设法将美国拉下水,从而确保美国继续提供支持,并减轻自身压力,直到以色列达成预定目标。

至于以色列的目标究竟是什么,目前尚不清楚,但分析来看,除了打败哈马斯武装、以绝后患之外,不排除以色列还有占领加沙的意图,若此举成真,以色列或将成为众矢之的,面临更多的舆论与国际压力。

3,不可忽视的是,西方内部对于巴以局势已经出现了明显分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下,不同于美国的是,英法德等国并未就以色列进攻拉法一事发声。但在前不久的联合国大会投票中,英法德日韩等国并没有与美以一起投下反对票,而是投下了弃权票或赞成票,这足以表明,美国在巴以问题上的政策并未得到盟友支持。其中,加拿大更是在几个月前宣布,将无限期暂停对以提供军援。

因此,能否成功劝说以色列停手,阻止西方阵营内部的裂痕进一步扩大,并防止美国卷入中东冲突,是当前拜登不得不考虑的重点。

接下来该何去何从,白宫确实得三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