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一年一度的人艺之友日让北京人艺进入“《雷雨》季”,整座剧院群都打造成了《雷雨》主题公园,连续三晚在曹禺剧场上演的上海方言话剧《雷雨》打头阵,火到一票难求,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看完评价:“上海方言版从构思到展现都有独特之处,有海派文化的元素,让我好像在看一出新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版本引人瞩目

今年是曹禺先生的《雷雨》剧本发表90周年,也是北京人艺版《雷雨》首演70周年,今年的人艺之友日自然选择因此展开。

冯远征透露,当初请同事们搜罗了一圈,全国还有多少剧团在演话剧《雷雨》。除了他比较熟知的山东省话和天津人艺,大家发现上海推出的沪语版与众不同,冯远征便希望邀请宝山沪剧团来京,为人艺之友日增加一些特色。剧院工作人员看了演员表都暗自吃惊:“上海一个区级沪剧团竟有这么多国家一级、二级演员!”

“北京人艺的电话打到团里来的时候,我们都没想到。”宝山沪剧团党支部书记柏咏梅感慨。来到北京人艺尤其是曹禺剧场演出,全团都激动万分,尤其是北京人艺还提供了免场租等优厚条件。团长周峰开玩笑,这几天团里除了一位借调的同事,只剩下一条狗“看家”,其他部门全部北上支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一片灰的票版,出品方负责人许霈霖也十分振奋,这出方言话剧能够走出上海,三天的戏票可以卖到一票不剩,不仅仅是奇迹,更是人们对上海文化的认可。

吴语乡音荡起乡愁

这两年,《雷雨》已经完成了四轮演出,每一轮的市场表现都很亮眼,它伴随着众多方言文艺作品一同激活了沪语生态,也在北京激起了上海人的乡愁。散场的人群里不乏说着上海话的热烈讨论:“这两个半钟头听上海话过足瘾头了!”

宝山沪剧团名誉团长华雯曾经不止一次说过,推出话剧《雷雨》就是希望为沪剧“引流”。从上周五到周日,每一晚谢幕后,观众都久久不愿意离去,即便是拿奖拿到手软的华雯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架势,说了三晚上海话,昨晚她终于在谢幕时唱起了老本行沪剧,“蘩漪”华雯和“四凤”赵隽晴一起唱起了“盘凤”,让北京观众领略了一把申曲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晚,尚没有多次返场经验的华雯直接和观众掏心窝子:“把《雷雨》演到北京人艺的院子里来,上海话叫‘关云长面前舞大刀’,心里有点怵的。”尽管讲的是沪语,台下依然发出心领神会的笑声,直到她再次对观众说“大家请回吧”,台下才开始起身。

专业观众给予好评

观众席里,有许多第一次踏入北京人艺的新观众,剧院工作人员很意外,这一批观众似乎很多并没有看过北京人艺版《雷雨》,当然也有众多像冯远征这样的专业观众,对于《雷雨》忠于原著而又有着现代演绎给予了肯定。

看沪剧演员演话剧,让原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想起了家乡延边的苹果梨,由苹果和梨嫁接而成,在冷面里放两片,甘甜清爽,这部《雷雨》或许就是一颗风味独特的“苹果梨”,“让我深深感到经典的魅力、戏曲演员的魅力和方言的魅力。”

戏曲理论家龚和德1986年就因华雯在京演《东方女性》看好她,这些年他看到华雯不仅是沪剧表演艺术家、剧团当家人,也是剧种前途命运的思考者和探索者。这部话剧《雷雨》就基于华雯对戏曲的忧患意识推出的,93岁的龚和德说:“希望宝山沪剧团一边把话剧版打造成新经典,一边继续演沪剧,有这样的好剧本,剧团可以乘着文学的风起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演王晓鹰在《雷雨》中看到了演员对角色把握的准确,尤其是华雯把蘩漪忧郁中的美和哀怨中的妩媚演出来了,程文俊饰演的周冲也没有故意演得幼稚,而是演得真诚、直率。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看到杨梅饰演的鲁妈从始至终带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气质,不是往常苦大仇深的。从上海赶来的专家吴孝明已经是第三次看,这一次他感到原作的悲剧性尤为突出,也感慨道:“上海方言话剧《雷雨》是对上世纪60年代黄佐临创办上海方言话剧团的继承和创新,让大家看到了不一样的《雷雨》。”(新民晚报驻京记者 赵玥 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