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云南,有一项非常神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掌握这门技术的不到10个人,这项技术最危险的时候,只剩下1个传人,差一点从中国历史上失传。

之所以掌握这项技术的人这么少,是因为在选择传人方面非常严格,师傅要考察徒弟的手汗酸不酸。

可对于这项差点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友们却表示就算它灭绝也是活该,那么大家为何会有这样的看法?这门技术又为何只传给手汗酸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乌铜走银 ≻—●

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居住了一位名为金永才的老人,截止到今年为止,他的年龄已经到了70多岁。

可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却接受过多家媒体的采访,甚至连中央电视台也专门播出过有关他的节目,因为此人的身上掌握了一项即将失传的手艺:乌铜走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铜走银”是云南地区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它以乌铜为胎,先在胎上雕刻出各种图案花纹,随后再将银融化成液态填入图案当中,待冷却后进行打磨光滑处理,经过处理以后,铜就会变成乌黑色,再加上银白色的图案,使这件艺术品看上去典雅别致。

在有些人看来,这项技艺似乎并没有多难,但它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先后要经过炼制乌铜、打坯、雕刻、走银、抛光等20道工序,极为考验制作者的耐心。

虽然用这项技艺制成的工艺品具有很强的收藏价值,可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哪怕各大媒体不止一次的进行宣传,起到的效果依然不怎么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这项技艺的“规矩”太过迂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铜走银始创于清朝雍正年间,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而这项技术的创立,竟是在一次制作失误之中。

雍正年间有一名叫岳富的铜匠,在一次制作铜器的过程中,他不慎将自己的金戒指掉入锅炉之中,还没来得及将其取出,戒指就被炉火所熔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失去了金戒指的岳富开始无能狂怒,一气之下将周围所有金属全部扔进熔炉,之后便离开了制作坊。

等他再回来之后,发现炉子里面出现了一种颜色黑亮的合金铜,而且黑色中还有少量金黄色和银白色的的线条。

岳富对这块合金铜进行了仔细研究,试图将其制成工艺品,经过一番琢磨后,最终琢磨出来了“乌铜走银”工艺,岳富在阴差阳错下,成为了一项技艺的祖师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迂腐的规矩 ≻—●

自从掌握了这个技艺之后,岳富就拥有了比以前更多的财富与荣誉,为了不让这项手艺落入外人之手,岳富便在家族中定下了严格的传承规矩: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

也正是因为岳富定下的规矩,从而导致乌铜走银这门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牢牢掌握在岳富家族的手中,其他人哪怕掏再多的钱也无法入门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铜走银制作的时间一般会选择夜晚,首先,在夜里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熔炉中的火势大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偷看偷学。

进入到民国期间,不少外国人进入中国,他们对乌铜走银非常喜爱,争相前去购买,乌铜走银在这个时期发展迅猛,接连开了好几家制作工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一个家族不可能一直兴旺下去,岳家在鼎盛过后便开始走向下坡路。

如果说只是“传里不传外”,那将这项技术传给家族内的人即可,但创始人岳富偏偏还定下个“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从而大大限制了技艺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果不其然,后来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岳家的家族内部竟然没有了合适的传承人,眼看这项技术就要失传,岳家在没有办法之下,将这门手艺传给了一个叫李加汝的人。

然而当李加汝接手这门技艺之后却并没有怎么很好的应用,那时的国家主要发展农业和工业,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相较于乌铜走银这样的工艺品,大家更倾向于购买实用的物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失传活该? ≻—●

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有一个习惯,那便是热衷于佩戴银首饰,特别是姑娘出嫁,更是需要制作整套的银耳环、银戒指以及银头钗,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李加汝成为了一名银匠。

金永才与李加汝是同乡,他从小就对手工艺术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年幼的时候,父亲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受到父亲的影响,金永才才走上了匠人这条道路,1975年,18岁的金永才开始跟随李加汝学习银器制作,在此期间,他得知李加汝掌握着乌铜走银的技术。

五年之后,金永才正式成为了李加汝的徒弟,但李加汝并未传授配方,只是让金永才跟随自己一起制作乌铜走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时间进入到1995年,这时的李加汝已经80多岁,自知时日无多的他担心乌铜走银工艺失传,于是将配方写到了一张纸上,在一天夜里交予金永才,并要求金永才15分钟之内将配方背熟。

限定时间结束后,李加汝拿走配方将其烧为灰烬,到了第二年便离开了人世,至此开始,正宗的乌铜走银配方就只有金有才一人所掌握。

尽管这项技艺并没有丢失,金有才也愿意收徒传授手艺,但乌铜走银技术却依然无法得到一个很好的传承,根本原因就是收徒条件太过苛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这门技术有一个硬性要求,那就是制作者流出的手汗一定要酸,这条看似奇怪的要求,决定了乌铜走银能否制作成功。

乌铜走银的最后一道工序便是糅合,需要等到手掌出汗以后边捂边揉搓,通过手汗与物体的长时间接触使乌铜产生反应,乌铜器表面发生氧化,便会生成一层自然的氧化保护膜,从而呈现出乌黑发亮的状态。

不过只有手汗是酸性的人才能制作出乌黑发亮的效果,如果制作者的手汗是碱性,那制作出来的效果只会呈现红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金融才在昆明开设了“三品人生高级研究班”,每年免费向社会招收10名学员跟随自己学习技术。

所谓的“三品”分别指人品、作品、精品,再加上对手汗的要求,想找到适合学徒的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每年才只招10个人,在这些人里面挑出传承人那更是如同大海捞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这几年来金永才收了好几十名学徒,可真正掌握这门技术的全世界也不超过10个人,网友们得知此事后非但没有感到着急,甚至认为这项技术就算失传了也是活该。

也不怪网友们会说“风凉话”,在中华好几千年的历史长流中,不知失传了多少好东西,无论是武术、医术还是手工艺,都免不了落下失传的下场。

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那些迂腐的“规矩”,哪怕到了现如今,还有些匠人保留着封建社会留存下来的“糟粕”,在教徒弟时藏着掖着,不到临死前绝不把核心配方传授出去,如此遮遮掩掩,何谈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小结 ≻—●

正是因为所谓的“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这样的烂规矩,不知导致了多少传统技艺以及文化的失传,可即便有如此惨痛的校训,人们依旧在重蹈覆辙。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很多师傅在教徒时藏着掖着可能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可以理解老师傅们的这种心理,但若想保住自己那可笑的“地位”,就不要总是将“传承”二字挂到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