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这些年,读书的环境是越来越好了。城里除了原有的图书馆,还冒出了大大小小的一些书吧(相当一部分属于公益性质的社区图书室),极大地方便了想读书的市民。以阅读者身份出现的人当然也不少,很多人甚至将组织阅读做成了一种职业。从那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来看,喜欢读书的人似乎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
读书氛围浓厚,当然令人欣喜。不过,透过热闹的表象,却也不难发现,有些与读书相关的行为,其实和真正的读书还是存在很远的距离,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读书秀”。
曾经旁观过某些读书活动,看起来声势浩大,参与者众,舞台道具仪式样样不少,又是组织朗读又是表演歌舞还有各种乐器才艺展现。然而,细究之下,便可能有这么一种感觉: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其实很多都不是冲着读书来的。他们甚至对读书本身毫无兴趣,无非是借这个幌子搞点娱乐活动而已,大概也顺便帮主办方完成了一个读书活动的任务。这种只图形式不重内容的读书活动,投入与产出难成比例,而且置读书于喧嚣之中,未必值得提倡。
也有些人,虽号称喜欢读书,但只是浅阅读,典型的“读报读题,看书看皮”——当然,现在报纸的读者每况愈下,恐怕连每天“读题”的都找不到多少了。他们看书的目的,只是为了某种社交的需要,往往简单看看内容提要,然后就以读过某本书自居,似乎自己的内涵就提高了若干个百分点。初次与这种人交流,倒也可能让人误以为这是个“博览群书”之人。但如果深谈下去,就会发现其实他连这本书的皮毛都未曾了解到。很多热衷于参加读书活动的人,甚至组织读书活动的人,便是这样,并不真读书,醉翁之意不在酒也,无非是沽名钓誉、拓展“人脉”而已。
还有的人,确实会耐着性子读完一本书,但他看的都是实用类的书,内容主要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职场谋求快速升迁,如何一年赚到100万,或者所谓的“心灵鸡汤”之类。他们只想以快捷方式从别人那里获取某些实用经验,却全然没想过这些“经验”未必真有用。这种读书,过于直白,失之肤浅,也不算真读,与传统意义的“阅读”还是有区别的。
一些与书有关的场地也显得形式大于内容。比如,有的阅览室,书架做得古古怪怪的,看起来颇有“造型”,但根本不宜放书。有的图书馆,与主业无关的项目太多,美其名曰“创新”,可是偏离了主题,异化成了咖啡厅、茶庄、游乐园之类。在一些酒店客房或企业老板的办公室,还经常看到一些另类的“书”,装帧设计甚是豪华,一本本全是大部头,让人乍一看,不禁肃然起敬。然而,如果你一时兴起,想抽出一本拜读一下,便会很失望地发现,它只是一个轻飘飘的壳子,长着书的外表而已,其实一页纸也没有。我一直弄不明白,如果是个真心喜欢书的人,为什么不直接弄几本真书摆上去,起码看着踏实一点?如果不喜欢书,放些瓶瓶罐罐花花草草也行呀,又何必摆个冒充书籍的玩意儿在那里?也不怕别人看了心里发笑。现在的图书虽然不便宜,但远远未到让有钱人都买不起的地步,何况,做一个仿书壳子,成本恐怕也不会太低。
把读书弄成“读书秀”,对营造阅读氛围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作秀者本身,虽然可能暂时取得自己想要的虚名或浮利,但这并不能使自己行稳致远。对社会而言,则容易滋长功利主义、投机主义等方面的思想,让人更加心浮气躁,难以宁静。
书要真读,方有实效。读书的态度必须认真。书籍是需要受到尊重的。你不尊重它,它便不会转化为知识、转化为思想供你所用。既然选择了某本书,就认认真真把它读完,这样才可能有所获,有所悟,有所思。随便翻翻、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是难以获得真知的,甚至还会导致误读。
书香社会需要真正的读书人。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读书都不会过时,也不可替代。读书无法偷懒耍滑,可以讲技巧,但无法省略过程。人文素养的积累,靠的是真真切切的阅读量。“叶公好龙”式的作秀,只能图一时热闹,收获一堆易碎的泡沫。
(李伟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