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他当选华盛顿州州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
2009年,他被任命为美国商务部长,成为奥巴马政府中的第三位华裔内阁成员。
2011年,他又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成为首位担任此职的华裔美国人。
他就是骆家辉,被众多美裔华人评价“华人之光”、“民族的骄傲”,然而他的做法却令国人不齿。
不仅在上任期间与中国为敌,疯狂打压华为,直言自己代表的是美国价值观,卸任后还想着回国捞金发财。
不得不说,骆家辉的脸皮确实太厚了,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2009 年,骆家辉开始担任美国商务部部长一职。在人们的期待中,他或许能为中美贸易关系带来积极的影响。
但事与愿违,2010 年 5 月,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他公然宣称“尽一切手段敲掉中国的贸易壁垒”。这一言论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
随后,他主导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商品展开了多次反倾销调查。他们翻查数据、审核文件,试图找出中国商品所谓的“倾销证据”。
在他的指令下,美国商务部的工作人员如同一群嗅觉灵敏的猎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对中国商品进行制裁的机会。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许多原本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在这股反倾销浪潮的冲击下,面临着订单锐减、市场份额缩小的困境。
除了反倾销调查,骆家辉还对中企在美投资进行了严格审查。
那些怀揣着拓展国际市场梦想的中企,在赴美投资的道路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碍。
美国商务部的审查程序繁琐复杂,如同一个个难以逾越的关卡,让中企在美投资的步伐变得沉重而艰难。
在高科技领域,他对中国企业也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限制措施,尤其是在5G 技术等敏感领域。
面对镜头,他开始强调中美贸易的 “公平性” 问题,指责中国的一些贸易做法不公平;
同时,他还强化了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无端指责中国存在知识产权侵犯行为。
骆家辉的政治理念逐渐演变为“美国利益至上”,多次强调美国价值观与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在政策制定中体现“美国优先”思想。
这种立场在他担任驻华大使期间也尤为明显,引发了中美两国公众的不同反应。
支持者认为这反映了他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忠诚;批评者则认为这可能损害中美关系与美国全球经济长远利益。
但其实在早期的政治生涯中,骆家辉以亲华立场著称。作为华盛顿州州长,他积极推动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多次访华,被视为中美友好的典范。
在担任州长期间,骆家辉充分利用华盛顿州的地理优势和自身的文化背景,积极促进与中国的经贸往来。
他组织了多次商贸代表团访华,推动了华盛顿州与中国多个省市的合作。这些努力不仅为华盛顿州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也为中美地方交流树立了典范。
他还特别注重教育投资,提高了教师工资,增加了教育经费。
在经济方面,他积极推动华盛顿州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为该州吸引了大量投资。这些政绩得到广泛认可,使他成功连任州长。
然而他的这种转变并非毫无征兆。在竞选州长期间,他就展现出了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为自己牟利的一面。
大学毕业后,他担任华盛顿州国会众议员,然而这只是他政治野心的起点。
他深知自己在异乡的处境,与本土势力直接对抗并非明智之举。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西雅图,那里有众多的华裔居民。
他如同一位精明的政客,精准地把握了华裔对血脉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在竞选演讲中,他巧妙地运用情感共鸣,向华裔选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的愿景。
他的竞选宣言仿佛是一把把打开华裔选民心房的钥匙,成功赢得了大部分华裔的选票支持。
1996 年 11 月 5 日,他以 58% 的选票率成功当选华盛顿州第 21 任州长。
怎么看骆家辉的行为转变都不是一蹴而就,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成长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他的父亲骆荣硕,一名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二战老兵,与来自香港的母亲共同经营着一家名为"岚记"的小餐馆。
而骆家辉从1950年出生后就和家人挤在一间狭小的退伍军人公共房内。很小的时候骆家辉就常在餐馆里穿梭,帮忙端盘子、擦桌子。
油烟味、顾客的喧闹声,以及父母疲惫却坚毅的身影,构成了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在这个环境中,他早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奋斗的意义。
五岁时,骆家辉才开始系统学习英语。学校生活对这个华裔男孩来说是一场挑战。他的口音、外貌和文化背景常常成为同学嘲笑的对象。
有一次,一个同学模仿着他说话的样子,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这种经历让年幼的骆家辉深感孤独和格格不入。
然而,困境也激发了骆家辉的斗志,他暗下决心要证明自己。在富兰克林高中,骆家辉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积极参与辩论队和学生会。
他开始意识到,要在美国社会立足,既需要优秀的能力,也需要融入主流文化。凭借出色的表现,骆家辉获得了耶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在这所常春藤名校,他选择了政治学专业。这个决定既受到父亲从军经历的影响,也源于他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在耶鲁期间,骆家辉积极参与各种政治讨论和社会活动。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尽管在这样的名校就读,他仍需通过打工来支付生活费用。
这种经历让他更加体会到社会阶层的差距,也坚定了他通过政治途径改变现状的决心。
他开始思考:作为一个华裔美国人,如何在这个国家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或许从这个时候开始,如何利用政治改变家族命运的想法已经在他心里发芽。
从美国州长到驻华大使,骆家辉在政治舞台上的每一步都备受关注。
当人们以为他会朝着更高的政治目标迈进时,他却选择了卸任,但卸任后的种种举动却让他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2014年初正式离职后,骆家辉频繁往返中美两国,试图在两个世界中寻找新的定位。然而,他的一系列商业活动和公开言论却引发了广泛争议。
特别是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骆家辉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两面不讨好的位置:
在美国,他被一些人视为对中国过于友好;在中国,他则被认为背离了自己的文化根源。
骆家辉试图通过一些精心策划的亲民举动来重塑自己的形象。
如被拍到乘坐经济舱、在星巴克买咖啡被拒等。这些"偶遇"迅速成为媒体热点,但也引发了对其真实性的质疑。
人们并没有忘记,在他担任商务部长期间对中国企业的打压行为。尤其是对华为公司的封锁,更是给许多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印象。
当时,华为正满怀希望地准备进军美国市场,但骆家辉以"恐危害国家安全"为由,无情地关上了大门。
这些行为暴露了骆家辉内心对美国价值观的坚守,以及将美国国家利益置于首位的态度。
然而,这种极端的价值观也使他在面对中国企业时采取了备受争议的措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