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涛,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不仅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还是艺术理论家。石涛笔下的竹石图,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竹石之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石涛,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自称苦瓜和尚。他是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为广西全州人。其生年有明崇祯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年、1641年、1642年)诸说,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约五十七年(1705年、1710年、约1718年)诸说。明亡后,朱亨嘉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出家,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扬州。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内心充满矛盾。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在竹石图中,他往往将不同形态、不同高矮的竹子巧妙地安排在画面中,形成对比与呼应,使得整个画面既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

石涛画竹,用笔奔放,水墨淋漓,干湿浓淡一气呵成。他善于运用干湿浓淡的墨色变化,以及灵动而富有力量的线条,来描绘竹子的挺拔与柔韧。这种笔墨技法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也使得竹子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石涛笔下的竹,不仅展现了竹子的自然之美,更赋予了竹子以生命力和情感深度。在他的画中,竹子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被赋予了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成为了画家情感与思想的载体。这种野趣横生的画面效果,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也让人体会到画家对自由、野性和生命力的向往与追求。

石涛一生酷爱梅花,喜画墨竹,并借梅竹表达感情,抒发胸中逸气。他的竹石图往往融入了他个人的情感与思想,使得画面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代表作品《竹石图轴》:吉林省博物馆藏。纸本,墨笔,纵157、横98厘米。此图画风雨中修竹数竿,新篁初出,当是江南暮春时节。墨分浓淡,层次分明。布局虽满,却无闭塞之感。作者自题云:“谁道非干俗,偏联白石翁。漏云常作雨,筛月不由风。有节无心抱,如琴似曲通。年年莺笋候,莫放此君空。”诗情画意,睹之益显。钤“大涤子”、“于今为庶为清门”二印。

石涛笔下的竹石图,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情感寓意和精湛的笔墨技法,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竹子的自然之美和生命之力,更体现了画家的情感与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涛 兰竹当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涛 梅石水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涛 竹石梅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涛 新篁脱粉 90.5×44.3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涛 梅竹双清 水墨纸本 1700年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涛 兰竹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涛 蕉菊竹石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涛 菊竹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涛 临风长啸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涛 灵台探梅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涛 疏竹幽兰 立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涛 悟谈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涛 月下梅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涛 竹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