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国陆军拟为40毫米低速榴弹安装近炸引信

M433型低速杀伤破甲榴弹

众所周知,为填补手榴弹与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美国陆军于上世纪中叶潜心研制40毫米榴弹及其发射装置,以提升步兵的伴随火力支援能力。美国陆军现役榴弹发射器上配用的40毫米榴弹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40×46毫米低速榴弹、40×46毫米中速榴弹和40×53毫米高速榴弹。40×46毫米低速、中速榴弹用于单兵榴弹发射器;40×53毫米高速榴弹用于自动榴弹发射器,可在地面、装甲车、直升机或舰艇上使用。2015年11月19日,英国《简氏国际防务评论》透露,美国陆军武器研发与工程中心正在开发一种名为“轻武器榴弹”(SAGM)项目,将近炸引信与低速榴弹相结合,产生空爆效果,增大杀伤能力,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演示试验阶段,投入实战指日可待。

平台:M433型榴弹

提起M433,军迷朋友不一定都了解,但是M203型枪挂榴弹发射器大家则再熟悉不过了。其实,二者是一对情投意合的“甜蜜伴侣”。早在1971年,为了对付地面轻型装甲车辆日益增长的威胁,兼具杀伤有生目标,美国陆军就研制并列装了M433型低速杀伤破甲榴弹,并在随后的40多年中广泛使用。该弹采用弹头引发弹底起爆引信和高效能的空心装药结构,具有杀伤与破甲双重功能。M433弹头顶部为球形,全部涂成黄色,弹壳呈土褐色或绿色,弹壳底部装有底塞,底塞下部装M42或FED100击发式底火;全弹质量230克,弹头质量180克,全弹长103毫米,初速76米/秒,主装药为A5式炸药,装药量45克,最大射程400米,有效射程150米,有效杀伤半径5米,膛口保险距离14027米。M433威力巨大,在400米处可穿透50毫米厚的钢板、直径300毫米的松树或500毫米厚的沙袋。

作为延续近半个世纪的经典弹药,M433的爆炸效果与杀伤范围是令美国陆军满意的,同时也是为了节约成本,故此弹体仍使用这一技术十分成熟的M433。即使如此,整弹的外型尺寸可能也要发生一些变化。这项工作主要由皮卡汀尼弹药厂负责,相信不久之后我们就会看到新型榴弹的“庐山真面目”。

M433型低速杀伤破甲榴弹

引信:触发变近炸

引信,号称弹药的“火力先锋”,虽说不是主体,但却胜似主体,作用不言而喻。我们知道,M433原来所使用的引信是M550型触发引信,该引信上设有弹头引发弹底起爆传爆装置,内装黑索金传爆药。M550型引信安装在铜制药型罩的锥形腔内,与药型罩构成组件,通过连接套密封在主装药前部。发射前,引信击针、火帽和雷管相互隔离;发射后,弹头以3700转/分的转速飞出,在离心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引信的离心保险销被解脱,火帽座在弹簧的作用下旋转180°,使火帽、击针和雷管对正,引信则处于待爆状态;当弹头撞击目标时,引信顶端的惯性力压迫击针撞击火帽,进而引爆雷管和炸药。

美国电子开发公司与另一家公司同时负责新型低速榴弹近炸引信的研制与开发,计划将M550型触发引信变为近炸引信。这种引信是按目标特性或环境特性感觉目标的存在、距离和方向而作用的电子引信,也称之为非触发引信。该引信可以借助定向多普勒比(DDR)近距离传感器技术在飞行过程中对环境作出准确评估,引信通过360°射频侧视模式来感知敌方防御性结构,并在其后方实施引爆;引信体外面用0.5毫米厚的铝壳包覆,使引信的灵敏度降低一些,以保证弹头在飞行过程中碰到树叶、雨滴之类的障碍物时不会早炸。其突出特点是引信不接触目标便能起爆,没有延迟时间和触发机构,完全依靠其敏感装置来感应目标的存在、速度、距离和方向,在距目标一定的距离时即可起爆弹药。这样一来,就能大幅提升40毫米低速榴弹对地面有生力量和轻型装甲目标的毁伤概率,增大毁伤效果,减少弹药消耗。

除了左边的3枚是40×53mm高速榴弹外,右边的全部是40×46mm低速榴弹

效果:值得期待

这种40毫米近炸低速榴弹的理想爆炸高度为距离地面1米左右,而且可以使位于攻击目标后面的距离保持在不到0.5米处。近炸引信的重量有望小于53克,与M550型相差不多;在发射过程中,当弹丸的后坐加速度超过12000g(过载g是物体运动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值)时,第一道保险解除,比M550型的3500g提高2倍多,此时3个离心锤向外转动,释放击针,击针向上顶起;当弹丸的转速超过1500转/分时,离心子向外运动,使雷管座的第二道保险解除。40毫米近炸低速榴弹的最大转速为3750转/秒,比M550型的3700转/秒略高。引信解除保险时间为0.0100.017秒。若该近炸引信受到干扰不能正常空爆时,技术人员为其设计了自毁装置:当引信触发地面或其他物体时,其头部触感受压105秒之后,自毁装置启动引起爆炸,从而避免留下“隐患”。

目前,网上有媒体介绍,该弹的杀伤半径可达400米,笔者认为这一数据有些夸张,并不符合实际。要知道,M443型榴弹的有效杀伤半径仅5米,即使是空爆,增大305倍,也才15025米的杀伤半径,400米简直不靠谱;况且,M443型榴弹的最大射程才400米,难道伤敌的同时还要“自残”吗?不可能。

40毫米近炸低速榴弹项目共分“三步走”。2011年12月,在该项目设计合同授出后,开启了第一阶段;2012年5月,第二份独立合同授出。在第一阶段中,研发团队主要完成了近炸引信的开发,并将传感器设计的足够小以匹配40毫米 M433型榴弹。在第二阶段中,近炸引信由两个独立开发团队设计,2013年11月,随着最终设计的确定和成功试验,第二阶段顺利完成。在2015年1月的试验中,新型近炸榴弹的使用可靠性达到了88%,空爆准确度则达到了76%。目前该技术正处在第三阶段,在该阶段内需要进行近炸榴弹的弹道改进以减少阻力,并将引信集成到M433高爆战斗部上。本次的演示试验将与老式M433战斗部进行末端杀伤效应对比,同时该项目将采用探测掩体内目标后空爆和点爆两种引爆模式,前述两种模式均带有自毁装置。第三阶段已在2015年11月最终演示试验后完成,其成果将转让给陆军机动弹药系统项目管理办公室。

在该项目研制过程接近尾声之际,笔者也心存疑惑,不吐不快:M550型触发引信是世界上生产量最大、价格最低廉(单价仅0.5美元)的小型榴弹引信,那么新型近炸引信的造价会是多少呢?一般来说,电子类控制系统总会比机械类按制系统贵上几倍甚至十几倍。在低速小口径榴弹这样大量配发单兵使用的弹药上,采用价格昂贵的电子引信,其效费比好吗?或许未来它将成为美国特种部队专用的武器,在反恐和敌后侦察作战中大放光彩,而大批量装备普通部队的可能仍是老式的机械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