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回顾历史:驱逐舰为洲际导弹测试保驾护航

【环球时报报道】20世纪50年代末,解放军已意识到世界水面舰艇开始“导弹化、大型化、多用途化”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若不赶上,与世界潮流的差距势必将进一步拉大。为此,获得苏联先进的56型驱逐舰技术设计图纸资料被列入对苏谈判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1960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中国年轻的造船工业遭受沉重打击,导弹驱逐舰研制计划处于停顿搁置状态。

虽然失去了苏联的技术支持,但中国造船工业决心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来。1963年,随着中国“东风-5”洲际导弹试验工作的展开,需要对导弹进行全程发射试验。为保障航天测量船在8000多公里外的南太平洋弹头溅落点执行测量工作,中国海军必须派出具备远洋能力的水面舰艇进行全程随行护航。对当时“小艇当家”的中国海军来说,重启国产导弹驱逐舰的计划势在必行。

为赶上洲际导弹的试验期限以及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技术风险,中国海军提出参考苏联56型驱逐舰的部分技术资料研制新型国产驱逐舰,研制代号“051”。

根据当时的需要,051型驱逐舰的主要使命是担负远航编队的海上护航,掩护潜艇通过岛链区和试验海域警戒的使命。这不但要求新驱逐舰速度快,稳定性强,还要具备对付空中、水面和水下目标的先进作战手段,有能在8-9级海况下航行和完成多种战勤任务的良好性能。

051型驱逐舰的所有材料、设备、武器、电子技术装备等都立足于国内,共需要原材料700多种,相关配套设备1000余项,其中新研制的设备100多种,需要国内十多个部、委,22个省、市、自治区所属的几百家工厂和研究所联合进行研制。研制设计小组经过论证、预研和初步设计,选定051型驱逐舰排水量为3000余吨。

1966年底,大连造船厂接受051型驱逐舰试制建造任务。厂方在接受任务后,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建造前的准备工作,先后派出与工程有关人员熟悉设计工艺资料,到设备配套厂和海军院校学习通讯、情报、导航、雷达、武器系统指挥仪器及主机、辅机系统的安装调试技术。

1968年12月24日,051型首舰“济南”号(当时编号223)在大连造船厂正式开工。建造过程中,为保证舰体强度储备系数,主船体选用新研制的国产舰用高强度低合金钢。同时为提高建造速度,主船体分为若干总段和平面分段,各分段均在胎架式平台上组合装配,随后上船台合拢。1969年12月15日,主船体正式合拢成型。但在其后的设备安装过程中,主机、主锅炉等40余套设备未按时到货。为保证施工进度,厂里采取先组装主甲板,后吊装主机、主锅炉等设备的工艺方法,并将原工艺规定的几十个吊装口改留几个吊装口。1970年7月30日,051型驱逐舰的首舰下水,当年12月25日开始在大连海区进行海试。多达16次的试航证明,该舰各项战术性能基本良好,其设计和建造获得成功,可以小批量建造装备海军各舰队。为赶上“东风-5”洲际导弹的试射日程,051型驱逐舰首舰刚建成,就罕见地批量生产了后续5艘同型号。

1980年5月,由6艘051型驱逐舰担任护航主力的中国海军远洋舰队驶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担负“东风-5”洲际导弹的航渡护航、试验区巡逻警戒、协助打捞数据舱等任务。5月18日上午10时,新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出鞘亮剑!几十分钟后,试验区海域西北上空一个亮点钻出云层,划破长空,拉出一道耀眼的白光,直向预定落区飞来。数秒钟后落水,激起150多米高的冲天水柱。十几分钟后,“数据舱”由直升机撒网捞起。试验成功,各舰官兵和编队全体人员欢呼雀跃!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更是慷慨赋诗:“快马加鞭快马催,各负其责听指挥,加强组织纪律性,捷报频传满天飞。”

在长达40余年的服役期里,一代代中国海军舰员驾驭17艘051型驱逐舰航行几百万海里,驰骋海疆、战功卓越,圆满完成运载火箭飞行试验警戒、奥运安保、编队远航训练、研练演习等20余项重大任务。上世纪80年代,051型驱逐舰重庆舰与排水量高达两万吨的苏联“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勇敢对峙的照片(右图),成为当时的经典场景之一。

如今随着解放军新一代大中型主力水面舰艇陆续服役,051型驱逐舰已经卸甲归隐,但作为解放军海军走向远洋的第一种水面舰艇,051型驱逐舰对于中国海军的发展及作战能力的提升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海军走向现代化、走向远洋的开始,当它从海军装备序列里完全消失时,预示着人民海军整体作战能力、区域控制、威慑能力进入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