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航空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当时,海军和空军迫切需要一款性能优异的新一代远程火力支援战机。

西沙海战的胜利固然可喜,但也暴露出我军在这一领域的短板,轰-5、轰-6航程不足,歼-6、歼-7战斗力单一,难以满足实战需求。

在这个关键时刻,沈飞、西飞等多家军工企业纷纷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力图赢得这个重大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内信源来自(新华网等),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当时,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步伐逐渐加快。

以美国F-111、苏联苏-24为代表的战斗轰炸机,以其独特的气动布局和强大的多用途作战能力,引起了中国航空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国内最有实力的军机制造商之一,沈阳飞机制造厂(简称沈飞)敏锐地意识到,研制一款性能优异的新型歼击轰炸机,是促进中国航空事业腾飞的重要契机。

彼时,沈飞最得意的产品无疑是歼-8超音速截击机。

作为中国第一款完全自行设计的超音速战斗机,歼-8汲取了苏联早期米格-21的设计思想,采用单发、三角翼、单垂尾布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放大改型。

尽管在超音速性能方面不如同时期的苏-15和米格-25,但歼-8毕竟是第一次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的超音速战斗机,因此被视为中国航空工业从模仿到自主的重要里程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沈飞决定以歼-8为基础,对其进行改进设计,演化出一款用途更广泛的歼击轰炸机,也就是后来的歼轰-8。

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设计变更是气动布局的改进。

与歼-8单一的机头进气道不同,歼轰-8采用了时髦的双侧进气布局,由机头下方分别伸出两个矩形进气道,与机身在翼根处汇合。

这种布局不仅减少了进气道的湍流干扰,降低了雷达反射面积,而且为机头和两侧机身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从而能够容纳更先进的火控雷达、电子设备以及更多的燃油。

除了进气道的改进,歼轰-8的机身尺寸也较歼-8有明显增大。

譬如,歼-8的机长为15.44米,翼展为7.4米,而歼轰-8的机长增加到17.5米,翼展扩大到8.9米。

这主要是为了容纳更大的内置弹仓和油箱,以满足长航时对地、对海攻击的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增大机身尺寸,歼轰-8的最大载弹量可达4吨,作战航程可达3000公里,大大超过了歼-8。

在武器方面,除了机头的 23 毫米航炮,歼轰-8 在机翼下方还设计了多个挂架,可挂载各种航空炸弹、火箭弹以及新研制的鹰击-81 空舰导弹,对海上和地面目标形成毁灭性的打击力量。

同时,考虑到作为一款攻击机,歼轰-8 在执行任务时难免会与敌机遭遇,因此它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空战能力。

除了 2 枚副油箱,歼轰-8 的另外4个翼下挂点可装备霹雳-2、霹雳-5 等空空导弹,用于自卫和近距空战。

在沈飞设计师看来,歼轰-8方案可谓是各方面都考虑到了。

它不仅能满足空军对地面目标的打击,也能满足海军对舰队的掩护,同时还能执行一定的空中格斗任务,堪称一款"多面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由于歼轰-8与歼-8同出一脉,研制成本和难度要比全新设计的型号低得多。

沈飞认为,歼-8的气动、结构、材料等关键技术都已掌握,在此基础上改进,定能事半功倍,用最短的时间造出最优的产品。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歼轰-8方案虽然看似成熟,实则问题重重。

首先,从气动布局来看,歼轰-8虽然较歼-8有了很大改进,但在某些关键设计上,仍显得过于保守。

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其侧置双进气道的设计。

与歼-8单一的椭圆形机头进气不同,歼轰-8将发动机进气道设计成两个分离的矩形通道,分别置于机身两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理论上讲,这种布局能有效降低进气道湍流,减少外物吸入,但在实际研制中,由于缺乏足够的气动计算和风洞试验数据支撑,其进气效率、进气稳定性等关键指标却难以令人满意。

尤其是在大迎角、大侧滑状态下,这种并未经过深入优化的进气道结构很容易引起发动机喘振,给飞行安全带来隐患。

再看机翼气动外形,尽管歼轰-8的后掠角有所减小,展弦比有所增加,但在基本布局上仍延续了歼-8的常规三角翼设计。

这就意味着,它在平飞阻力、失速特性等方面与歼-8相比并无本质提升。

作为一款要执行低空突防任务的攻击机,歼轰-8却缺乏前缘襟翼、前缘齿等有助于改善低速升力的关键部件,大大限制了其在复杂气流环境下的机动和突防能力。

从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角度看,这与当时世界先进攻击机所采用的可变后掠翼、鸭式布局等设计理念存在明显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气动布局,在发动机选型上,歼轰-8也难称先进。

毋庸讳言,作为歼-8的心脏,涡喷-7甲在当时堪称国产先进发动机的代表。

它采用轴流式双转子布局,推力重量比高达5.45,加力推力可达6950公斤,高空高速性能出色。

但应当看到,涡喷-7甲毕竟是为截击任务设计的发动机,其高油耗、低寿命的"通病"在执行远程对地打击时就暴露无遗了。

以实际飞行数据统计,装备该发动机的歼-8在高空巡航时的耗油量竟是同级美制战机的两倍,而寿命也不过区区400小时。

可以想见,如果歼轰-8也采用这种发动机,其在实战中的油料消耗之惊人、维护保障之频繁,定然不合算、不可靠、难支撑。

或许有人会问,即便涡喷-7甲不理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诚然,在彼时的中国,研制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呼声已经甚高,但受限于工业基础,短期内要获得成功谈何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沈飞原本寄予厚望的涡扇-6为例,它虽然被誉为"15吨级神器",但在历经"三年预研、八年研制"后,最终只停留在方案设计阶段,连样机都未能问世。

相比之下,直接利用现有的涡喷-7甲,或许是无奈,却也无可厚非。

除了气动和发动机,歼轰-8的另一明显短板在于其武器挂载能力的不足。

众所周知,攻击机需要携带大量的对地弹药,因此挂架数量和载荷能力至关重要。

虽然相比歼-8,歼轰-8增加了两个翼下挂点,但其挂架布局并不紧凑,彼此干扰较大,对弹药尺寸、重心位置等也有诸多限制。

以计算机辅助分析的结果看,歼轰-8的实际挂载效率仅为歼轰-7的60%左右,最大载弹数量也不过8枚,这与攻击机动辄10余枚导弹、炸弹的挂载需求相去甚远。

当然,要客观评价一款飞机的设计水平,还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任务背景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虽已打开国门,但西方的技术封锁依然严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沈飞虽未能一步到位地设计出先进的攻击机,但其在有限的条件下,对歼-8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和优化,在气动、结构等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经验,这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

可以说,歼轰-8之所以在与飞豹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主要还是因为其定位和设计思路的局限。

作为一款改装型号,它注定难以在总体设计上做根本性的变革。

而对一款全新的攻击机而言,仅仅局部的"修修补补"是远远不够的。

唯有立足使命,对症下药,在气动、发动机、武器等方面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因陋就简,量力而行,才能研制出真正满足空海军实战需求的利器,这也正是飞豹的成功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歼轰-8与飞豹的对决,是中国军机研制史上一次著名的"巅峰对决"。

它生动诠释了设计思路选择的重要性。

一味追求高指标,脱离实际,往往事倍功半;而立足国情,量力而行,反而更容易取得成功。

作为一款攻击机,飞豹虽然算不上尖端,但胜在成熟可靠、造价低廉,完全能满足我军的实战需要。

相比之下,歼轰-8在设计之初就给自己设置了过高的目标,导致研制难度陡增,最终难逃夭折的命运。

反观今日,中国航空工业的基础已今非昔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枭龙到歼-20,从运-20到C919,一个个令世界瞩目的型号不断问世,无不昭示着我们已进入了向梦想进军的新时代。

回望当年歼轰-8的遗憾,我们固然要总结其教训,看到其在设计思路上的局限,但更要学习其勇于探索的精神。

毕竟,任何一款成功的产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背后无不凝结着设计师们的智慧、汗水和无数次试错的艰辛。

正如陈一坚院士所言:"自己研制的飞机就像自己的孩子,带着感情去抚摸、感受、疼爱,才能负起全责。"

惟其如此,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辉煌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