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沙尔在这篇名为《决定性发展:中美印太大战依靠海军远程导弹吗?》的文章里表示,中美未来一旦爆发大战,远程导弹必然是一个主要打击手段,但并非决定战争成败的武器。真正会影响胜利天平的是导弹打击以来的态势感知能力和战场数据传输,也就是所谓的制信息权。考沙尔表示,中国之所以会在过去几十年中大力追求远程导弹火力,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海军十分弱小,无法和美国海军直接争夺制海权,只能利用导弹被动防御。但随着中国在追求导弹远程火力的道路上越来越远,中国的远程导弹逐渐改变了海上攻防的平衡态势,简单来说用导弹打海战,要比舰队对抗效率高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弹的杀伤链只有两个环节:发现和摧毁,而发现的重要性是大于摧毁的,也就是说导弹打击成功与否更依赖于己方能够更早更快的锁定目标位置,而非导弹本身性能和数量。

毕竟发现后可能摧毁,但不发现就必然无法摧毁,这是导弹打击的前提。

俄乌战场的教训也证实了在海上远程导弹打击过程中,态势感知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俄乌开战以来乌克兰最大的战果应该就是击沉了俄罗斯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乌战场的实战已经说明,未来战场必然是无人机铺天盖地的时代,哪怕是以海空为主要战场的台海,中美也会动用大量不同种类和型号的无人机

好在我国在无人机领域完全不逊色于美国,中国的军用无人机型号极为繁杂,我们只讨论其中几个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型号。首先以攻击11/21为代表的隐身查打一体飞翼无人机,攻击11的起飞重量高达20吨以上,作战半径高达1500公里,内置弹舱可携带对地对海打击弹药。美国虽然也有正在服役的飞翼无人机型号RQ-170,但该机并不具备打击能力,只能提供战区侦察,相比之下攻击11在杀伤效率方面肯定是有一定优势的,可以做到发现即摧毁。不过攻击11虽然早已在阅兵中亮相并装备部队,但关于我军实际使用的信息却很少曝光。真正在我国周边海上争端中亮相的是无侦7和无侦8,从命名上也能看出,这两种无人机都是专用的侦察无人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