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9月17日,志愿军飞行员杨汉黄第一次驾驶歼击机与敌人对战,在经历生与死的考验过后,敌机被成功击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当他沉浸在喜悦当中时,他身下的飞机,也因为中弹而马上要坠机!

来不及犹豫,杨汉黄选择跳机,然而在半空中,杨汉黄看到了令他瞳孔震颤的一幕。

只见不远处的空中,同样飘着一个红色降落伞,这说明,敌方飞行员,很可能还没死!

顷刻间,杨汉黄感觉浑身血液沸腾,紧张的情绪直冲大脑。

他强行镇定掏出腰间配枪,瞄准敌人就要发射,可枪声并未响起,他把枪放回枪套,因为红色降落伞底下,只有一件空荡荡的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他把这个消息带回总部,所有人都意识到,中国,也有了属于自己的雄鹰!

割草娃的愤怒

杨汉黄出生于1929年的启东向阳村,在他还未满一岁时,母亲因病逝世,父亲为了养活一家人,不得不从地主那里租来24亩盐碱地种。

那个年代,正逢乱世,许许多多像杨汉黄一般大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杨汉黄也是,只是他比较幸运,他的家人即便过得再辛苦,也会坚持把他送去学校读书。

杨汉黄的父亲,不愿让儿子吃没文化的亏,落得自己那般苦命下场。

杨汉黄的三姐,年龄并不大,也会用一只稚嫩的手轻轻拍着他的头,告诫他:“一定要好好读书啊。”

杨汉黄心疼他们,却不敢在他们面前轻易掉眼泪,只得私下里偷偷抹掉泪水。每天清晨,再背起洗得发白的布袋,念了一年又一年的书。

在他上学的第六年,日伪军下乡,以搜剿新四军为由,抓走了许多村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汉黄没有躲过去,不幸被一同抓到曹家镇,关在一处废弃碉堡内。

杨汉黄的家人急得焦头烂额,后来才得知,这件事乃是日伪军和当地贪得无厌的官吏勾结,他们抓的人,不是老人就是小孩,目的只是为了钱。

无奈之下,杨老父亲和三姐四处奔走,终于凑齐了一笔钱,将被关押了19天的杨汉黄赎了回来。

杨家欠了一大笔账,杨汉黄也从此没了书读。

年纪轻轻的杨汉黄,逐渐意识到这个世界的残酷和残忍,他痛恨剥削自己家的地主,看透了那些奸诈官吏的丑恶嘴脸,也无比憎恨抢占中国领土的日伪军,一颗愤世嫉俗的种子在他心里落地生根。

那时,革命军的消息并未传到那个封闭的村庄,杨家欠着钱,他走不出去。几年来,他也一直老老实实地当着割草娃,干尽苦活累活。

直到1945年的一天,杨汉黄义无反顾地离开家,去往曹家镇,因为听说那里有新四军的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杨汉黄在曹家镇见到了新四军,加入了梦寐以求的部队。在部队人员悉心培训之后,成为了连队里的一名救助员。

唯独他一人合格

杨汉黄入军不到两个月,还未来得及在战场上与日军厮杀,日本就正式宣布投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让杨汉黄既感到遗憾,又十分惭愧,部队里的老兵为了安慰他,便打趣道:

“那是日本看到像你这样的小孩也要上战场,就吓得投降了。”

后来,解放战争爆发,这位热血青年等到了召唤,开始随军四处奔走,参与了多次大大小小的伏击战。

杨汉黄犹记得,在一次作战过程中,他身边有位老侦查员,名叫高希士,这人智勇双全,对杨汉黄影响很大。

当时,与新兵的迷茫不同,高希士能敏锐地判断出敌方据点位置,并能沉着冷静地带着他们快速撤离危险。

与敌军会面时,高希士又胆识过人,抢先击毙对方,带着一行人从中突围,着实让年轻的杨汉黄敬佩不已。

作为一名医疗兵,杨汉黄总会接触到前线下来的伤残士兵,他记得最为清楚的,便是一次救助的一位大腿骨折的伤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战斗持续到晚上,天色一片漆黑,杨汉黄一时间摸不到伤员的腿,就在他震惊之余,那位伤员开口告诉他,腿已经翻在肩膀上了。

杨汉黄记不清是如何完成那次救助的,只知道,他整个人如同遭遇电击一般震撼且麻木,麻木后又很快清醒。

1949年,我国决定组建属于自己的空军力量。

第二年夏天,杨汉黄所在团开始选调空军飞行员,其中必不可少的便是体检和各项考察。

结果任谁也没想到,整个团内,只有一个人合格,而那个人便是杨汉黄。

就这样,杨汉黄从一名救助员,摇身一变为航空学校里的学生,他的人生,从此踏入新的征程。

学飞是一件枯燥且危险的事情,但杨汉黄参军这些年,见到过太多人的牺牲,早已将生死看得很淡。

每天,他会让自己钻入飞行世界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飞行原理和技术。

一年之后,杨汉黄以卓越的成绩,从新乡航空学校毕业,正式成为了一名空军飞行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部队的几个月里,杨汉黄操控着歼击机试训了一次又一次,他的成长速度相当快,不久,就成为了第一批飞行员中的首位飞行教员。

当天夜里,他便家书一封,迫不及待地将这份喜悦传达给家乡的父亲和姐姐。

初生牛犊不怕虎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杨汉黄作为志愿军飞行团的一员,踏上了抗美援朝之路。

1952年9月17日,杨汉黄迎来了他此生第一次的空战,这令他既紧张又兴奋。

那天,杨汉黄驾驶着米格—15歼击机,同编队成员,从基地飞至鸭绿江万米高空,为支援陆军作战,时刻准备着迎接一场未知的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战机进入朝鲜领空时,杨汉黄敏锐地察觉到,在他前方空域400米之下,有四架美式F—86战机正悄然朝着机群驶近。

在高空中飞行,飞行员一般很难辨识敌机方向,往往要通过雷达进行实时监测,然而,当时的雷达功能有限,再加上美式战机狡猾地采取迷彩伪装,骗过了编队内,除杨汉黄以外的其他飞行员。

此时,我方十六架战机仍处于爬升状态,丝毫未注意到,敌方凭借着速度优势,正准备绕至身后,伺机进行咬尾袭击。

紧急关头,杨汉黄根本来不及具体报告,本着谁先发现谁先攻击的原则,一边对着耳机高呼:

“后下方发现美军战机!”

一边用一只手推油门,推到全油门,另一只手则将副油箱脱掉,随后抬杆上升,一个急转,朝着敌长机追击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见敌方战机已绕至编队身后,杨汉黄当机立断,朝着敌机开火,一连串的射击使得对方不得不中止偷袭。

但杨汉黄,也因追来的三架敌方僚机,被迫陷于包围之中。

杨汉黄深知,论战机性能和作战经验,他是远远比不过对方的。可即便如此,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仍是自信满满地紧咬着敌长机不放,以“一一三”的布阵,让对方战机不敢轻易发起进攻。

敌长机见形势不妙,以俯冲之势向下逃窜,但杨汉黄丝毫不给任何机会,沿着下方以火力封路。

双方追击了大约五分钟,杨汉黄趁着对方犹豫之际,果断锁定对方,只听一阵轰隆响声,那架战斗机,拖着一股黑烟,直直地从高空中往下坠落。

杨汉黄顾不得这份喜悦,在后方追来的三架敌机猛烈进攻下,他的伙伴“米格”,也因中弹后失去控制,开始迅速向下坠去。

杨汉黄知道,再不跳机就来不及了!

说时迟那时快,他连忙弃机逃生,只是一瞬间,超强的失重感朝着他袭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高空中,由于风速和气流的影响,杨汉黄双眼不停地流泪,根本难以睁开。

过了好长时间,他才能强忍着不适睁开眼睛,竟然意外地发现,在他前方不远处出现一条模糊的红色条带。

只是瞬间,杨汉黄的心情便跌至谷底,因为他知道,己方的降落伞为白色,红色的,绝非自己人。

但他还是快速摸出身上的配枪,打算和对方拼个你死我活,紧接着,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过了很长时间,周围没有响起任何枪音,因为杨汉黄发现,对面的降落伞上空荡荡一片,无任何人的踪影。

唯一的解释就是,敌人慌乱之中空中跳伞,结果降落伞没固定好,早已坠入茫茫丛林之中。

从雏鹰到雄鹰

杨汉黄着陆之后,在当地民兵的帮助下,顺利回到了队伍之中。

在得知杨汉黄的事迹之后,所有人都意识到,中国也有了属于自己的雄鹰,哪怕美军实力更强,可我们未必没有胜利的资本!

果不其然,经历了如此惊心动魄的实战之后,杨汉黄罕见地不觉后怕,反而是越战越勇,第二天便重新登上一架新战机。

两个多月后,杨汉黄再度将一架美军F—4u战斗机击落,他的“战鹰”上,从此喷上了两颗耀眼的实体红五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对飞行员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但对杨汉黄而言,他的飞行人生,才刚刚启程。

在整个抗美援朝之战中,杨汉黄曾多次与飞行经验丰富的美军交手,交手过后,他都会认真地分析不足,总结经验,这使得他在每一次的实战中,都能够化险为夷,也使得他受益终生。

抗美援朝结束后,杨汉黄凭借着过硬的飞行技能和作战思想,成为了首批海军夜航教员,并创下了海航飞行史上诸多的“第一”。

此时的杨汉黄不仅功勋卓著,更兼桃李之荣,他完完全全可以选择平淡度过余生,毕竟在他的培养下,中国已经拥有了大批飞行员。

然而,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杨汉黄不愿安逸,主动选择再一次起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年,国民党据守江山岛,解放军首次采取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对江山岛发起进攻。

杨汉黄带着满腔热血,同众位战士们与敌军在大海上方激战,冒着枪林弹雨,成功地为我国换来了江山岛的解放。

1965年12月29日,杨汉黄所在飞行团,被命名为“海空雄鹰团”,这是全海空内,唯一受此殊荣的团队,而杨汉黄本人,也因多次立下汗马之功,被授予各种军功章以及荣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话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神龟都会老,更何况雄鹰。

随着岁数越来越大,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杨汉黄纵然再不舍,最终也迎来了退休的现实,只是在他内心深处,曾经激情澎湃的飞行往事,始终牵萦一生。

为了缓解内心对长空的怀念,退休后的杨汉黄决定,把曾经的战斗经历,用小说的形式书写出来,让雄鹰精神,以文字的形式,永远流传下去!

为了写小说,杨汉黄付出了很多,他不会使用电脑,更不会打拼音,六十多岁的他,如同小孩一般只能从头学起。

在经历了西天取经般的挫折之后,杨汉黄用两根手指,缓慢而又艰难地在电脑前敲出了18万字的回忆录——《峰云浪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地煽情,却能缓缓道出他内心深处最朴素真挚的感情。

正如李景上将为其写的诗:

“功名利禄非所求,戎马生涯数十秋。苍苍两鬓为社稷,坦坦荡荡堪回首。”

想象之中,杨汉黄仿佛回到了朝气蓬勃的二十一岁那年,重新坐在战机上,热烈地朝着底下的人们招手。

转眼间,他又化身为雄鹰,乘着战机,朝着广阔的蓝天飞去。

结语

有人说,杨汉黄的一生,离不开熠熠发光的飞行军旅。然而,在作者看来,并非飞行成就了他,而是他自己,造就了自己。

即便路途曲折,籍籍无名,杨说汉黄从未放弃过人生的希望。

从一开始,他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到后来,他对飞行事业的热爱,危难之际有胆有识,化解危机之后,又能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便能看出此人大有可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并非被世人逼着前行,他的每一步,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这类热烈、鲜活之人,果敢勇猛、善于反思之精神,永远是世界上最弥足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