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监总局六策齐出,剑指“特供酒”

文 | 张漫桐 岳治中

人人喊打的“特供酒,正遭遇最强一击。

5月6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公开向社会征求关于《市场监管总局关于严禁制售“特供酒”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独有偶,就在不久前,公安部也部署开展了“净风”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冒用党政机关、军队等名义,生产、销售所谓“特供”“专供”等假酒犯罪活动。

不到一个月,两大国家部门先后出手,不仅反应出官方对“特供酒”的严厉态度,同时也意味着在行业存在数十年的“特供酒”或将就此正式谢幕。

01
市监总局六策齐出,剑指“特供酒”

微酒注意到,在本次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中,市监总局总共从6个方面对“特供酒”进行了精准打击,列出的内容可谓条条戳中“特供酒”的要害。

在生产和销售上,征求意见稿提出严禁生产/销售含有“特供”“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等类似标识内容的酒类商品。

同时,征求意见稿还对用酒场景较多的餐饮单位提出要求,严禁其经营含有“特供”“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等类似标识内容的酒类商品。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严禁任何单位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含有“特供”“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等类似内容的酒类商品广告,并借“特供”“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等名义推销酒类商品,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另外,征求意见稿还严禁印刷企业印刷含有“特供”“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等类似内容的商标标识、包装、装潢、酒瓶标签贴纸。

以上内容涵盖了从最游包材制作,到中游生产、销售,到下游宣传推广和开瓶销售六大方面,堪称对“特供酒”的全面封杀。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对“特供酒”的封杀似乎不仅局限在文字层面,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征求意见稿特别提到了“类似标识内容”六个字。对此,有行业人士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用飞机、坦克、航母、炮弹等作为酒瓶外观或也将被禁止。

“毕竟,这类造型的酒类产品其实也是在‘擦边’‘特供’这个概念,其目标客户群体基本也都是‘特供酒’的主要客户,很难说不会被打压”。该专家建议,酒企和经销商不妨先自查自纠有无这方面的产品,以免因此而受罚。

02
“特供酒”封杀链已形成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有关部门第一次对“特供酒”进行封杀了。

早在2013年3月,国管局等五部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的通知》,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

同年11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发通知,要求酒类企业不准生产标注有“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的白酒。

但是随着酱酒热的崛起和直播带货的兴起,原本被打压的喘不过气的“特供酒”们又死灰复燃,在各个直播间续命。针对这一情况2020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清理整治网络销售和宣传“特供”“专供”标识商品专项行动。

2022年7月,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公安部等6部门又联合发布《关于禁止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的通告》,明确网上网下销售的“特制”“接待”“内招”以及“军供”“军队特供”等标识、字样的商品均系非法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与上述专项打击有所不同,今年启动的新一轮“特供酒”严打行动明显时间更长、排查范围更广,不仅公安部和市场监管总局陆续发文协同作战,多个酒类生产、消费大省也发出要求全面开展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并开展为期一年的整治行动。

在行业专家看来,通过这种长期化的打击将有效消灭“特供酒”的生存土壤,净化白酒行业的销售生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那些擅长定制酒的白酒企业和经销商来说,这样的净化也是一次难得市场拓展机会,毕竟“特供酒”背后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只要引导得当,反而有助于定制酒市场的繁荣。

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下面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