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特供酒”“专供酒”“内供酒”等酒类商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由于其“特供、专供”标签,消费者也十分青睐。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特供酒”,大多是一些名不副实的劣质白酒。多年前,国家相关部门就已禁止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而今年以来,政策和监管层面也对特供酒展开了围追堵截。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市场监管总局”)就严禁制售“特供酒”公开征求意见,以此来规范市场,打击“特供酒”等乱象。

什么是“特供酒”

“特供酒”是指专为特定人群或场合生产的酒类,通常标榜其独特的品质、来源或纪念价值。“在市场不规范的早期,‘特供酒’确实在酿酒行业大量存在,许多企业利用人们对于特供、专供产品的猎奇心理专门开发一些专销产品。”白酒行业分析师、知趣咨询总经理蔡学飞向中新财经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早在2013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5部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的通知》,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正式取缔了“特供”“专供”标识产品。

尽管如此,曾经“特供酒”的稀缺、高价值等特性给市场带来的消费需求,还是为后来的造假提供了基础。如今,“特供酒”与“专供酒”已成为一门用低档白酒灌装、勾兑的暴利生意。今年年初,公安部公布了5起非法制售“特供酒”案例,案值均达上亿元。据新华社报道,台州市警方介绍称,一瓶“特供茅台”酒成本价不到50元,通过分层经销以假乱真,末端售价只比真酒市场价略低。“犯罪分子瞅准了客户心理,假酒价格也随市场波动,但永远保持比真酒低一点。”民警表示,这样才能凸显渠道的“特殊”。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特供酒”均为假酒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冒用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军队名义,以低档白酒灌装、勾兑生产、销售所谓“特供”“专供”等假酒牟取暴利。针对此类犯罪突出问题,公安部近期已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净风”专项行动,遏制非法制售“特供酒”犯罪活动,净化社会风气,维护党和政府、人民军队良好形象,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

警方提醒,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特供”酒均为假酒,请消费者不要上当。如发现有人销售“特供”酒,可及时向市场监管、公安机关等部门举报。“没有需求也就没有市场。如果所有人都知道没有‘特供’酒,你拿‘特供’酒来请客,人家不仅不会觉得你有关系、有门路,反倒认为你是骗子。”浙江一名基层干部说,治理“特供”酒既靠打击也重宣传,切实有效提升公众的识骗防骗意识和能力。

据悉,针对此类犯罪与虚假宣传、商标侵权、互联网售假、危害食品安全及非法印刷等行政违法行为交织关联特点,公安机关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联动执法,加强对重点场所的监督检查,深挖利用互联网、物流寄递等销售假酒的犯罪线索;根据重点地区制假售假犯罪形势,组织开展跨省集群战役,彻底斩断“产供销”犯罪链条。

监管围追堵截展开整治

5月6日,据市场监管总局消息,为维护党政机关和军队形象,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制定了《市场监管总局关于严禁制售“特供酒”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意见稿》指出,严禁生产、销售含“特供”“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等类似标识的酒类商品;严禁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含有“特供”“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等类似内容的酒类商品广告;严禁借“特供”“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等名义推销酒类商品,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严禁印刷企业印刷含有“特供”“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等类似内容的商标标识、包装、装潢、酒瓶标签贴纸。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检查,发现违反本公告规定的,依法严肃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希望广大消费者自觉抵制违法违规行为,文明理性消费。鼓励社会各界积极监督,发现上述禁止行为,可通过12315热线或者全国12315平台举报。

蔡学飞表示,此次出台的《意见稿》,除了包装外盒、瓶身外,还针对产品标签等附属物料也做了更加详细的规定,等于查漏补缺,要求更加细致,可以进一步规范相关产品生产与销售,打击擦边球与浑水摸鱼的情况。“总的来看,随着国内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酒企的普及力度不断加大,以及消费者酒类知识的增强,随着消费者理性回归,以及厂家产品服务的不断加深,‘特供酒’乱象将得到遏制。”

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建议,广大消费者要选择大酒厂的主力产品,因为只有大酒厂的产品品质可追溯。“大酒厂的产品犯错误成本比较高,主观欺瞒消费者的可能性较低。反而有些贴牌商和中小型酒厂更有可能铤而走险以所谓‘特供’和‘专供’去忽悠消费者。”(伍世豪)

综合自 | 新华社、每日经济新闻、中国新闻网、广州日报、凉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