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煌煌帝王都,赫赫走群彦”苏轼在《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煌煌帝王都》中就曾经对皇帝的生活有过描写。

诗中所用的词汇高贵典雅,表现了诗人自己对于皇城的敬畏之心,从秦始皇以来,我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也在逐渐走向顶峰,由于权力太大,皇帝必然会遭到周边小人的嫉妒,刺杀皇帝的案例比比皆是,其实最为熟悉的要数“荆轲刺秦王”。

如果你熟读史书的话,不难发现,从古至今,刺杀皇帝的方式从未选择过下毒,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药容易找,毒却不容易制作

《周礼·天官·冢宰》中就有“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记载,最早的毒和药说的是一种东西,药能治病,毒也能治病,毒性猛,药柔和,不同的症状有不同的用药方法。

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资料出现,大夫们对于不同病症的分类也逐渐明晰了起来,在这种细化之下,毒和药也就被明确的区分开了。

张景岳在《本草正》中亦云:“药以治病,以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有偏也。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大凡可以避邪安正者,均可以称为毒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就说明在古代,毒药也可以作为一种民间辟邪的产物,每逢节日前后,百姓们就会购买毒药,将这些毒药泼洒到院子里或者是家中的墙面上,《白蛇传》中就对毒药有过描述,许仙为了驱散蛇妖,就会在家中泼洒雄黄,毒药既然是民间辟邪的产物,制作起来应该非常容易。

为什么刺杀皇帝的人无法获得毒药呢?其实是因为在民间流行的毒药,毒性非常微弱,一般情况下都不能够毒死一个人,如果想要制作毒性猛烈的毒药,就需要去野外寻找非常珍稀的植物。

明代《御选明臣奏议》卷三十一中就记载过一种毒药,奏疏中云:“招募善射弩手,厚给安家路费,使人乐从。多则百名,少则数十名。各令广带弩药,盖弩药最毒,俗谓见血封喉,猛虎中之不数武而死。倭寇虽悍厉,未必人人如虎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毒药就是见血封喉,见血封喉需要从毒箭木中提取,而毒箭木是一种非常濒危的植物,生长在环境恶劣的热带雨林丛林中,想要获取这种毒药,就必须要赌上身家性命。

在古代能够接近皇帝的人,身份都不会太差。拥有足够显赫的地位,所以他们就算是想要去刺杀皇帝,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毒药,然而想要刺杀皇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算是有了毒药,但想要突破重重的宫墙,还需要一定的勇气。

二、庭院深深深几许,宫墙之深,深不可测。

据测量北京故宫城墙地面到顶部高9.27m,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2.54米。城墙为“下宽上窄”型,下面宽8.6米,上面宽6.6米,这么宽的城墙是非常难以跨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是武林高手,也是绝对不可能靠着一己之力进入城墙内部的,而且城墙周围还有重兵把守,如果贸然闯入,非死即残,刺杀之人还没有靠近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除此之外,古代的门禁制度也非常严格。门禁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周礼·秋官司寇》中记载,“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这也就意味着三更天以后,城镇内部就禁止有人通行了。

《唐律疏议》中也有规定:“昼漏尽,顺天门击鼓四百槌讫,闭门。后更击六百槌,坊门皆闭,禁人行。”,由此可见,古代的门禁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但是,偌大的皇城也总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发生,为了处理这些突发事件,皇帝会给固定的人颁发贴身腰牌,有了腰牌就等于拥有了皇帝的特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武官和内官佩戴的腰牌被称之为牙牌,这是一种象牙制品,做工非常精美,花纹繁复,是皇宫内能工巧匠雕刻出来的,由于选材特殊,雕刻的工艺非常难以被模仿。

所以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一名官员只会被授予一个牙牌,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个别官员就可以拿着牙牌随意进出皇城内外。

但是想要获得腰牌,却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皇帝一般只会把牙牌颁发给自己最信任的大臣,这些大臣中想要刺杀皇帝的人少之又少,毕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刺杀皇帝对这些人来没有任何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唐朝以来,皇帝的身边还有千牛卫守护。这是独属于皇家的带刀侍卫,左右千牛卫”是大唐南衙“十六卫”中的两“卫”,不领府兵,专责“掌执御刀宿卫侍从”,是皇帝内围贴身卫兵。

《通典》可知:贞观中,复为左右领左右府;显庆五年,始置左右千牛府;龙朔二年,改左右千牛府为左右奉宸卫;神龙元年,改为左右千牛卫,千牛卫大将军正八品下和武官同领俸禄,是皇帝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人,千牛卫不光权力大,人员数量也多,到了后期,千牛卫几乎可以组建成为一支小型军队。

千牛卫的发展为皇帝的安保系统注入了一颗定心丸,其实设置千牛卫一方面是为了保护皇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彰显皇帝尊贵的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皇权的崇高地位,让刺客有贼心没贼胆。

秦朝统一六国以来,实行了郡县制,为了巩固政权,始皇帝设“三公九卿制”九卿有事,上报“中朝”,“中朝”再做决策。

到了唐朝,原本的中朝被拆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相权被分散而皇权却逐渐集中。

到了明朝,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彻底废除了丞相,反而设立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内阁来辅助政事,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君主专制制度几乎已经深入人心。

皇帝在民间,成为了神一般的存在,老百姓受儒家文化熏陶,一听到皇帝二字,便会下意识的磕头朝拜,早就没了刺杀的意识,从最早的不敢杀,逐渐变成了不想杀,到了清朝,为扩大皇权,康熙帝设置军机处,皇帝的权力再次被放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末年由于长期闭关锁国,末代皇帝溥仪过上了不吃热饭的生活。堂堂皇帝为什么一口热饭也不能吃呢?其实这是因为皇宫内的安保制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病态的地步,溥仪登基称帝的时候年仅3岁,而且他的登基是在慈禧太后的操纵下完成的。

光绪帝被慈禧投毒而亡,时年38岁,膝下无子,皇位空悬,慈禧太后为了尽快的稳住乱局,选择了摄政王载沣的长子溥仪登基。

而溥仪的傀儡生活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为了保证溥仪的安全,溥仪吃的每一道菜都需要经过层层的检验,从御膳房中端出来的菜,在经过了多次检验之后,菜早就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溥仪吃到口中的菜自然就不是热菜,而且溥仪吃饭时也有非常复杂的规矩,一道菜不能够吃超过三口,因为这样会暴露皇帝的喜好,所以溥仪就算遇到了自己喜欢吃的菜,也没有办法多吃几口。

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就曾写道:“我从没吃过一口热饭。”诉说着自己心中的悲凉,溥仪三岁称帝,却又经历了三次退位,无论是黎元洪,还是徐世昌都未曾把溥仪放在眼里,紫禁城外的世界早就已经天翻地覆,但是溥仪却仍旧要遵循着非常严苛的封建制度。

就算是没有人重视这位末代皇帝,更没有人想要刺杀这位毫无权力的伪满洲皇帝,但是宫中的规矩却依然在延续,吃饭前试毒的程序也依然不能够被废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溥仪的前半生或许一直生活在囚笼中,但是新中国解放以后,溥仪积极接受改造,也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了新的生活1959年,溥仪甚至还担任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一职。

四、结语

溥仪作为末代皇帝,他的一生大起大落,但即便是这样,他的皇帝身份依然受到了很多人的羡慕,皇帝的生活看似风光无限,但其实权力越大,危险越大。

皇帝被刺杀的风险,几乎是普通人的上百倍,虽然在层层的检查之下采取下毒方式来杀害皇帝的人,很难有可乘之机,但这些层层的检查也成为了套在皇帝身上的沉重枷锁,而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更应该理性的看待权力,以正确的方式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信息来源:
<期刊>·哲学与人文科学·中国文学;《文史博览》,2010年.04期
<期刊>·哲学与人文科学·中国通史;·信息科技;《兰台世界》,2011年.07期
自腾讯网:2020-01-19 模拟古代皇帝的一天,皇帝的生活到底有多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