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科学中,偏微分方程(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PDE)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 PDE 能够揭示出很多复杂现象和演化的相关规律。

但是,它们却异常罕见,并且人们用传统的“纸笔”模式去发现 PDE 存在难度,这不利于对物理世界深入地理解和探索。

随着 AI 技术的兴起,科学家们开始尝试用 AI 解决传统方法中遇到的科学难题。

机器学习有望破解上述问题吗?

近期,来自 MIT 的研究团队首次开发了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的 AI 系统 OptPDE,通过该系统有助于发现那些全新的可积分 PDE。

值得关注的是,该系统还提供了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AI+人类科学家”的协作模式。

具体来说,通过这种协作的新范式,可实现“提出假设-验证问题”的研究闭环流程。二者的具体分工为:AI 系统提出 PDE 的相关假设,人类科学家则根据这些新发现或假设,对其进行验证和分析。

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科研范式,有望在未来通过将 AI 引入物理学加速科学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 OptPDE 流程的可视化表示(来源:arXiv)

该论文作者之一、MIT 本科生苏巴什·坎塔姆内尼(Subhash Kantamneni)在 X 发帖表示:“我们希望物理学家可以使用 OptPDE,来发现更多用于复杂现象建模的新型可积偏微分方程。

值得注意的是,OptPDE 需要人工智能和人类科学家共同协作,我们希望物理学界能够接受这种范式,充分利用现代人工智能工具的优势。”

近日,相关论文以《OptPDE:通过人工智能-人类协作发现新的可积系统》(OptPDE: Discovering Novel Integrable Systems via AI-Human Collaboration)为题发表在 arXiv 上 [1]。

论文作者包括 MIT 的本科生苏巴什·坎塔姆内尼(Subhash Kantamneni)、博士研究生刘子鸣和马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相关论文(来源:arXiv)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以 u x => u xxx3 为例,将 5000 个随机初始化的可积 PDE 系数值,用 OptPDE 系统进行运算。

进一步地,他们找到了 4 个可积 PDE,包括 1 个已知的 Korteweg–de Vries 方程,以及 3 个全新的、此前从未出现过的可积 PDE。

根据以上信息,研究人员判断,在新出现的可积 PDE 中,应该存在一个以上的守恒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 CQFinder 结果。该图展示了 CQFinder 对不同偏微分方程的结果,分别是一般的 Burgers 方程(左),Korteweg-de Vries 方程(中),以及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右),其中实部(u)和虚部(v)用来参数化(来源:arXiv)

基于论文描述,OptPDE 的优势还体现在,研究人员“能够通过该体系主动优化和设计偏微分方程的系数”。

用这样的方式来最大化守恒量的数量(number of conserved quantities,n CQ ),以此进一步发现新的可积系统,这种进步是传统方法无法做到的。

为了计算任何偏微分方程的 n CQ ,研究人员引入了 CQFinder。它可以根据人类科学家指定的符号基础,来检索这些 n CQ 的符号公式,该工具有助于理解和验证由机器学习模型提出的相关假设。

实际上,在该研究出现之前,在领域内已经有学者通过机器学习,基于物理数据以及 PDE 来发现守恒量。而 OptPDE 的独特性在于,它具有对 PDE 的可解释性,也为在后续环节人类科学家对相关假设进行验证提供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马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教授(左)与刘子鸣(来源:资料图)

泰格马克是一位瑞典裔美国物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 AI 进行物理学研究和利用物理学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他的研究兴趣还包括宇宙学,将理论工作与新的测量结果相结合,以对宇宙学模型及其自由参数进行约束。

刘子鸣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目前是 MIT 三年级博士研究生,博士导师为泰格马克教授,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 AI 和物理学(以及科学的其他领域)的交叉领域。

就在不久前,同样是泰格马克教授带领的 MIT 团队,还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东北大学等团队的研究人员合作,共同开发了一种新型神经网络结 Kolmogorov–Arnold Networks(KAN)[2]。

根据相关结果,相较于传统的多层感知器,KAN 的性能更优越能,并且它还将神经网络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进行了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KAN 的可视化以及交互性展现了它在研究中的应用潜力,有望助力科学家发现全新的数学规律以及物理规律。

总体来说,该研究为 AI 和科学家的协同研究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未来或将助力科学各领域的加速发展。

参考资料:

1.https://arxiv.org/abs/2405.04484

2.https://arxiv.org/pdf/2404.19756

https://twitter.com/thesubhashk

https://physics.mit.edu/faculty/max-tegmar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x_Tegmark

https://kindxiaoming.github.io/

支持:邹名之

排版:朵克斯

01/ 科学家研发新型微针电极阵列,提出全新MEMS兼容混合制造方案,可用于脑机接口和电化学传感

02/ 科学家设计主动渗透纳米载体,完美平衡药物释放和转胞运作用,助力研发抗肿瘤纳米新药

03/ 科学家制备新型液晶弹性体,无需传统发光体就能实现内源发光,极大降低功能集成材料制造成本

04/ 温和条件也能生产人造钻石,科学家发现新型液态合金体系,成功制备多晶钻石薄膜

05/ 科学家打造文生视频大模型,含四个高效变种可更好处理时空维度,将Transformers与扩散模型完美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