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文化史上,陈寅恪是一个非常耀眼、非常传奇的存在,他的学识、他的风骨,一直让人津津乐道。

傅斯年评价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梁启超也说:“我梁启超虽然著作等身,但我所有的著作加起来,也没有陈先生的三百字有价值!”

连一向眼高于顶的刘文典,也对学生们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如果你们想听陈先生的课,随时都可以走,我不会怪你们,因为我对他的学问不是十分敬佩,而是十二万分的敬佩!”

除了陈寅恪那些无所不包、高深莫测的学问,他晚年时的经历,也同样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多人都在问:陈先生1949年选择留在大陆,有没有后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时,陈寅恪是有机会离开大陆的,胡适、傅斯年都曾经专门邀请过他,蒋介石还批准派专机去接他到台湾,但是,陈寅恪都婉拒了,选择留在大陆。

关于这个选择,陈寅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反对共产主义,我反对的是俄式的共产主义。”

陈寅恪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中国20世纪前半叶发生过的那些事,他肯定也是了如指掌,以他的学识和见识,肯定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最终赢得天下,也肯定知道中国共产党是最得民心的,因此,他选择留在大陆,跟共产党合作,其实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相反,胡适、傅斯年虽然号称“自由知识分子”,实际上却对“自由”二字充满了偏见,蒋介石杀害了那么多进步人士,封杀了那么多自由思想,他们却视而不见,死抱着蒋介石这棵大树,以为这就是他们“自由之树”,还反过来讥讽共产党没有自由,实在是可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这一切,陈寅恪自然是看得很透的,所以当傅斯年一再邀请他去台湾的时候,陈寅恪没有答应,只是以“广州的天气好”为由,婉拒了这个邀请。

后来,陈寅恪就留在广州,在岭南大学任教,也就是后来的中山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邀请陈寅恪担任中科院中古所所长。陈寅恪经过深思熟虑后,回信说,自己同意担任中古所所长,但是有个要求,希望不要用马列主义来指导中古所的研究,而且希望“毛刘二公给一张保证信”。

对这个要求,郭沫若没有做出回应,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过,陈寅恪后来担任过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说明他对这些职务还是不反对的。

而且,据陈寅恪的学生兼助手胡守为回忆称,陈先生直到去世,也从来没有说过“后悔留在大陆”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对陈寅恪还是非常照顾的,在生活上,即使是在三年困难时期,陈寅恪的家里也不缺吃的,甚至还有牛奶、鸡蛋等“奢侈品”;在学术上,也尽量不干涉陈寅恪的研究,陈寅恪有几次受到批判,也在上级领导的干涉下,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

1954年,大陆学术界开始批判胡适的思想,很多胡适的旧交都参与了进来,对胡适展开了全方位的批判,但是陈寅恪却始终拒绝参加,即使评论胡适,也只是公正客观地评论他的学术观点,绝不落井下石。

因为这件事,陈寅恪跟很多人都不再来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陈寅恪的《论再生缘》在香港出版,余英时发表文章说,陈寅恪的这本书在内地得不到出版,只能在香港出版,说明内地没有思想自由。

其实,这就是“公知”的一贯立场,任何事都可以拿来做文章,却根本不提真实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论再生缘》之所以没有在内地出版,只是陈寅恪自己不想出版。

陈寅恪在之前出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时,跟出版社的编辑发生了一些不愉快,比如陈寅恪说安禄山是叛乱,但是编辑想改成起义,让陈寅恪非常难受,就不想再出版了,包括这本《论再生缘》。

1962年,陈寅恪有一次不小心摔断了腿,毛主席的秘书、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胡乔木去看望他,提起了他的著作,在胡乔木的过问下,陈寅恪的好几本著作相继出版。

不过,到了1966年,陈寅恪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批判,多年来珍藏的很多书稿都被抢走了,让他痛不欲生。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与世长辞,享年7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陈寅恪在建国后的20年时间,虽然有过一些不愉快,但总体上还是值得肯定的。况且,又有谁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是人生的常态。

再来看当年离开大陆的胡适、傅斯年那些人,真的生活在“自由天堂”吗?别开玩笑了。

胡适在1949年就去了美国,跟蒋介石若即若离,还因为与雷震等人创办《自由中国》,得罪了蒋介石,受到了批判。

1958年,胡适回到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副总统”陈诚亲自到机场迎接,让胡适非常感动。

但是,回到台湾后的胡适,并没有“回家”的感觉,还因为反对蒋介石连任总统,被下了暗杀令,只是因为他的影响力太大,才得以保全性命。

后来,胡适因为鼓吹西方文明,批评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大家的围攻,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

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一次晚宴上情绪很激动,喝多了酒,不治身亡,享年71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胡适之死,……乃除了障碍也。”

还有傅斯年,这位当年敢弹劾孔祥熙、宋子文的“傅大炮”,到了台湾之后,虽然勇猛依旧,但却没有人听他的了,想去找蒋介石理论,却根本见不到蒋介石的面。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在一次会议上情绪非常激动,说了很多牢骚话,结果引发了脑溢血,当场辞世,年仅54岁。

这就是两位离开大陆的“自由知识分子”的结局,他们找到“自由”了吗?与留在大陆的陈寅恪相比,谁的结局更好呢?

(参考资料:《史家陈寅恪传》《民国碎片》《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