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云:”诸法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对于世人来说,“无常”指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流动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无我“则是指事物因缘而生,最后随缘而灭。在我国经典名著《红楼梦》中,佛教的无常观和色空观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楼梦》里的佛教无常观

《红楼梦》中有哪个角色的人生,是可以完完全全由自己去主宰的?薛家婢女香莲原本是甄家小姐英莲,却因一次火灾走失成为了下贱的婢女, 最后甚至被薛蟠正妻夏金桂凌辱,而对这一切她完全改变不了,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承受。

甄士隐看破红尘,随着跛足道人出家了;又比如,显赫一 时的四大家族纷纷家道中落,变得破败不堪;甚至连宝玉都选择了出家为僧。这便是佛教所谓最后的“涅槃寂静”,一切皆空。 这样的结果看似冷酷无情,甚至让人心冷于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事物,实则不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就是借这种“无常”、“无我”的佛教思想警示人们:人生如梦,当时的美好只是一时的存在, 如果陷落其中便会耽误一生的美好时光,但只要看破了这些梦幻美景,便能避免苦海沉沦,得到最终的“涅槃寂静”。

曹雪芹以他特有的笔触和恢弘的气势,描绘出了当时那个社会的纷纷扰扰,笔下充满了贫富、盛 衰、荣辱、生死等的相互转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楼梦》中充满了对人生就如梦幻般的体悟,而这种人生梦幻感也就是对佛教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认知, 且其中最大的痴迷者是贾宝玉,最大的幻灭者也是贾宝玉而最大的醒悟者还是贾宝玉。

黛玉葬花可谓《红楼梦》中的经典桥段,它的经典就在于那一首令人如泣如诉的《葬花吟》,缠绵悱恻地道尽了黛玉那积聚一生的忧愁和凄苦。林黛玉孤寂地走在花径上扫花、拾花、埋花,看似葬花,实则哀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楼梦》中弥漫着浓郁的无常情结,这正是来源于佛教中的无常观。“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

书中的《恨无常》一曲与开卷第一回中的《好了歌》 暗相呼应,表达了作者的无常观。《好了歌》中“好” 便是“了”,在正好的时候,也是悲剧开始的时候。 这是作者在看透人世的沧桑无常后对世人的警醒, 告诫我们不要迷恋尘世的荣华,而忘记去追求涅槃寂静的境界。

《红楼梦》与佛教的色空观

《红楼梦》中的红楼中人人都苦, 曹雪芹用生动的艺术手法及表现力,阐述了人一生 中不免会遇到的各种苦,同时告诉读者,正是因为这些苦,才磨炼了人们的心志,启发了人们超越苦 难、寻求解脱之道的觉悟。

“老苦”的典型代表是贾母,贾母一生荣华富贵, 是贾家最德高望重的人,小说中屡次提到贾母的衰老,第三十九回中,贾母叹息:“我老了, 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贾母更多的是感叹年老后虽掌控贾府,儿孙满堂,受人人敬重但却事事无能为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孝子贾赦欲纳自己的得力丫头鸳鸯为妾,贾母知道后浑身打颤,儿子不孝也是她的遗憾。贾母也曾掌管过府上财政,早已看出王熙凤的权变机关,眼看守护一辈子的家由盛转衰却无能为力,甚至后面还要拿出自己的积蓄来补贴。

“病苦”的典型代表自然就是林黛玉《红楼梦》第三回有这样一段话:“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身体娇弱虽造就了她独特的病态却有才气的美感,但从开篇就可以预见黛玉凄凉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死苦”的代表是多种多样的,有很多的小角色之死都让人印象深刻。最令人叹息的是大观园的十二金钗, 美貌绝伦,才情出众,可惜红颜薄命,大都香消玉殒。

林黛玉爱情亲情均是求而不得;薛宝钗虽并无 大苦,但夫君婚后出家,不可谓不苦;元春自小远 离家人,宫中暴卒;探春精明能干却不得不远嫁; 迎春嫁给“中山狼”,被折磨至死;惜春看破红尘, 出家为尼,独守青灯古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经》有云:“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 行识,亦复如是”。 这句话是对佛教色空观的集中阐释。色,不仅指女色,还指物欲纵横、五彩斑斓 的世界。

空,是色的根本。“色”与“空”的关系 为“由空见色,由色入空”, 《红楼梦》第 一回中写道:“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 《情僧录》。”由此可见,《红楼梦》从一开始就与佛教的色空观结下了情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色空观在人物上的体现。无才补天的顽石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由空见色。这一 过程是在说贾宝玉的经历,他投胎到富贵的贾府, 身边又有众多才貌双全的女子做伴,并与这些人 情感交织,宝玉便由色生情,传情入色。

在整部小说中,宝玉悟情的过程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的。首先,他周旋于园中各姐妹之间,因产生的“滥情”而感到烦恼。他想同时讨好园中所有他喜欢的姐妹,并努力让大家不发生争执,可他在其中的调和不但失败了,自己还遭到贬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玉时喜时悲的生活状态,让他发出“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的感叹,这是宝玉悟情的开始。其次,他又说,如果他趁着各姐妹们还在世,自己先死去, 让姐妹们的眼泪流成大河,将他的尸首漂到偏僻安静之处,他便也死得得时了。

然而当宝玉在梨香院遭冷落后,便又从此深悟:人生情缘分定不同, 等将来自己离世了,也不知道谁会真正为自己而哭泣。从这里他开始转变为专情。最后,在黛玉问了宝玉很多问题后,宝玉在经过一番思考后有了“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觉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宝玉破除了色空观的障碍,达到了“空”。所以也就有了最终宝玉的结局,他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而去,自此了无踪影。

色空观在诗词上的体现。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中,“好”与“了”的关系就如同“色” 与“空”的关系,并且“好”就是“色”,“了” 就是“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看透人世的沧桑无常后,作者警醒世人不要因迷恋尘世的繁华而忘记了追求“空”的境界。书 中“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真”、“有”为色, “假”、“无”为空,都体现了佛教的色空观。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 . 红楼梦(上)[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2】方立天 . 佛教哲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99.
【3】张红艳 . 从“雍正皇帝上谕”看《红楼梦》的佛教教育 [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10):92-95.
【4】王壮弘 . 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极拳讲记 [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222. [10] 丁广惠 . 红楼梦诗词评注 [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26.
【5】 王国维 . 红楼梦评论 [A]. 朱一玄,编 . 红楼梦资料汇编 [C].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