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寺通常是指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杭州灵隐寺和苏州寒山寺。这四座寺院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寺院建筑和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有趣的是,其中两座寺院都和唐朝诗人张继有缘,他在安史之乱逃难途中,都投宿过并且都留有诗作,而寒山寺更因他的《枫桥夜泊》名声大显。

1、洛阳白马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由汉明帝敕令建于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居所;是东亚、东南亚及欧美国家的“释源”(释教发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

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布局规整,风格古朴。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

“山门”(寺院正门,因寺多建在山里,故称)采用牌坊式的石砌弧券门,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门外左右相对有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大小和真马相当,作低头负重状,形象温和驯良。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叛军攻陷洛阳,安禄山称“大燕皇帝”,东都洛阳遭到严重破坏,白马寺也未能幸免。这次浩劫过后,白马寺已残破不堪,诗人张继在一个秋雨之夜投宿寺中,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宿白马寺》诗。

2、嵩山少林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林古寺缀嵩山,殿处青林掩映间。石带雄风皆尚武,草含悟性尽参禅。成林墓塔千年在,出谷钟声万里传。奇气既然生此地,世人欲掩料应难。”(来源于网络,致敬作者)。这首七律《咏少林寺》表达了作者对少林寺的历史沉淀、武学传统、禅学氛围以及独特气质的赞美和感叹。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尊者,由孝文帝敕建,因坐落于少室山北麓茂密丛林中,故名“少林寺”。

少林寺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因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少林寺十三棍僧解救唐王有功,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封赏少林寺,赐田千顷,并称少林僧人为僧兵,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明嘉靖时期,少林僧侣抗倭有功,因此朝廷大规模修整寺院,树碑、立坊、修殿,从此少林功夫在中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得以确立。

少林寺背依五乳峰,周围山峦环抱,峰峰相连,共有院落七进,总面积约57600平方米,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其中少林塔林是历代高僧的墓寝,为世界上最大的古塔建筑群。

3、杭州灵隐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鹫岭郁岩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这首《灵隐寺》 ,生动地描绘了灵隐寺及其周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路,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五代时,吴越王钱镠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规模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云林禅寺”。

灵隐寺主要建筑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

灵隐寺对面的飞来峰石刻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重要作品,其中年代最早的弥陀、观音、大势至等三尊佛像,为北汉乾佑四年(公元951年)所造;这些摩崖石刻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大肚弥勒佛和18罗汉群像,为中国最早的大肚弥勒佛造像。

坐于佛龛中的大肚弥勒佛跣足屈膝,手持串珠,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栩栩如生,将其“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宽容慈悲、豁达乐观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4、苏州寒山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枫桥夜泊》,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静有动、有明有暗、有声有色,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的漂泊感。

张继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 753 年)考中进士,两年后爆发了安史之乱,他在逃往江浙一带避乱途中,经过苏州城外寒山寺,泊于枫桥附近的客船中,夜里难以成眠,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触景感怀,遂作此诗。之后,枫桥与寒山寺便名声大显。

寒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名僧寒山子来此“缚茆而居”,修持弘法;唐玄宗时,著名禅师希迁在此创建伽蓝,题额曰“寒山寺”。

历史上寒山寺多次遭到火毁,最后一次重建是在清代光绪年间。现寒山寺黄墙内的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单檐歇山顶,飞甍翘瓴,布局没有严格的中轴线,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碑廊、枫江楼、霜钟楼等。其中右面枫江楼,左面霜钟楼,都源于《枫桥夜泊》诗。

寒山寺内古迹众多,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陈列着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历代名人的诗碑,其中最著名的张继诗碑,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已成为寒山寺中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