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33岁的李觏(gòu)入京赶考,再一次科举落榜,因此滞留汴京,“忧愁经岁”。

这首《乡思》就是作于李觏困居京城期间,当时他已经心灰意冷,无意仕途。荣归故里梦破灭后,李觏反而静下心来钻研学问,隐居著述,并被聘为郡学讲师。

文人多思,加上求仕受阻,某一个黄昏,李觏登高远眺,望着自己的故乡一叹再叹,就写下了这首“思乡”经典。

整首诗层层深入,不断推进,前两句用了两个“天涯”,加重了故乡之遥,乡愁之甚。原本以为,日落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虽遥远,但仍旧可盼。

然而极目望去,日落可见,家却无踪,内心的思乡情更盛。

而“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两句,同样是对这种愁绪的递进,山高遮目,难见故里,可偏偏这群山还被云雾笼罩,家只剩下心里一个淡影。乡音不可闻,乡思无处寄。

寥寥落寞的笔触,不见引经据典,甚至多用“叠字”“叠词”,读罢却深入人心,仿佛也被这种浓郁的乡愁所氤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李觏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为两宋哲学之先驱,有“一时儒宗”之誉,因此今天我们选了他的诗来读。

两宋为“理学”的极盛时期,出了很多旷世大儒,如朱熹、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而李觏就是这些佼佼者中的一位。

据载,李觏出身贫寒,但自幼聪慧,5岁知声律,10岁通诗文,不到20岁文章就享有盛名。

但在他14岁时,父亲的离世给了他很大打击,很多时候都要为生计而发愁。

幸好,李觏的母亲“垦阅农事,夜治女功”,一直很支持他的学业,因此李觏17岁就外出游学,结交了很多名士,如晏殊、范仲淹、王安石等。

有一则轶事,就是关于他和晏殊的。

晏殊每次到建昌(李觏故里)都会相约李觏一起游麻姑山,共同饮酒论诗、赋词作对。

有一次,两人共赏麻姑山的“玉练双飞”,归途中经过余家沅,可闻咿咿哑哑的车水声。晏殊循声而至,见此景后出上联:车儿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李觏听后大为赞颂,见晏殊摇着扇子,心中顿时有了下联,对:扇子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晏殊听罢,连连称妙,就连在一旁聆听的车水农夫也鼓掌叫好。

尽管李觏才华横溢,但求仕之路却极其不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宋仁宗景佑年间,李觏首次赴汴京求仕,结果无功而返。次年,不甘心的李觏参加乡举,依然名落孙山。后再试,皆不中。

一晃就到了而立之年,李觏决定再拼一次,时宋仁宗有旨召天下士子应茂才异等科,李觏再次入京,不幸的是,依然落榜。

公元1043年,35岁的李觏离开汴京,归乡奉养母亲,不久后创办了“盱江书院”。

盱江书院是江西古代书院史上,“门徒千人”的仅有三所书院之一,“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就是李觏的门生,曾在此听讲。

包括御史邓润甫也是李觏的高徒,邓润甫学成后,曾全力辅佐王安石变法。

甚至,连王安石本人也几次拜见李觏,向他虚心讨教治世思想,所以王安石在《答王景山书》中有提及此事。

公元1049年,范仲淹表荐李觏,称其“讲论六经,辩博明达,释然见圣人之旨;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后又经余靖推荐,授太学助教,历任太学说书、海门主簿、太学直讲等职。

因此李觏有别称“李直讲”。

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李觏因迁葬祖母告假归乡,同年8月因病离世,终年51岁,葬于凤凰山麓。

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期间,李觏曾大力给予理论支持,重经世实用,为排佛、道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亦是无神论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李觏在军事上还有独到的见解,力主重兵、强兵、武备,但并非主张穷兵黩武、扩张军备、耗尽民财,而是提倡建立仁义之师,用兵旨在安良禁暴,进而提出“本末相权”的治军用兵策略。

后世明人王材曾有诗追怀李觏:

独抱遗经草满庭,竹风梧月对南屏。

桃花流水年年在,谁向寒溪面客星?

因李觏创办了“盱江书院”,世人均尊称他为“盱江先生”,为了纪念李觏,南城县在附近的登高山中新建了盱江书院,并安放了李觏汉白玉塑像。

在诗词方面,李觏多有佳篇,如《秋晚悲怀》: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

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

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