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腿痛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疼痛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腰腿痛病因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骶髂关节失衡在腰腿痛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西安市红会医院康复医院疼痛病区董博主任医师在弓弦力学理论的指导下,应用针刀调衡骶髂关节的方法在治疗腰腿痛方面展现出了较好的疗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先生(化名),69岁,因“腰痛伴双下肢疼痛两年余”来西安市红会医院康复医院疼痛科就诊。患者自述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初起时疼痛尚能忍受,未予重视。近两年病情逐渐加重,并出现双下肢疼痛,曾就诊于多家医院,经针灸、推拿、药物等治疗,症状均未见明显好转,近1月来,疼痛明显加重,严重影响行走和日常生活。

患者检查显示,步态稍跛行。查体见腰部及骶髂关节处压痛明显,活动度受限,伴双下肢疼痛,左侧疼痛更重。MRI示腰椎多节段狭窄。根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腰椎管狭窄。

针对李先生的病情,董博主任医师决定采用弓弦力学理论指导下针刀调衡骶髂关节治疗患者的腰痛及双下肢疼痛

弓弦力学理论指导下针刀调衡骶髂关节治疗腰腿痛案例视频

经过一次针刀调衡治疗后,李先生自觉腰痛明显减轻,活动度也有所改善。经过一周的住院治疗,患者主诉疼痛已基本消失,活动自如。出院后随访3个月,患者未再出现疼痛复发。

一、理论基础

弓弦力学理论是张天民教授结合人体解剖学与生物力学提出的[1],他认为人体内是以骨连接为中心,肌肉、筋膜等软组织附着的力学传导系统,人体骨骼与软组织形成了力学连接体系,其中骨骼为“弓”,肌肉、筋膜、神经等软组织为“弦”。在这个系统中,各结构之间通过力学连接保持平衡,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骶髂关节作为连接脊柱和骨盆的重要关节,其稳定性和动态平衡对于维持人体正常姿势和运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当骶髂关节受到外力作用或内部病变影响时,可能会出现移位、粘连等问题,其稳定性会发生变化,导致周围软组织张力失衡,进而引发腰腿痛等症状。

二、针刀调衡技术

针刀调衡技术是在中医针灸和现代医学解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它结合了针灸的穴位刺激和针刀的切割松解作用,通过精准地作用于骶髂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达到松解粘连、恢复关节动态平衡的目的。针刀调衡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在疼痛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针刀移动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刀移动方向

三、操作方法

1. 定点:患者俯卧位,在弓弦力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触诊和影像学检查确定骶髂关节失衡的程度和方向。选取髂骨翼的内侧缘与竖脊肌高应力(膀胱经的最隆起点)点的垂直力线交点往上旁开两横指处为治疗点。

2. 操作: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先用2.5*50mm针刀进行破皮,再双手持2.5x110mm的骶髂调衡针,调衡针与皮肤呈80度左右的夹角,针刃与人体横轴平行,针刃朝下,当快接近皮肤时,迅速透破皮肤和筋膜进入到髂骨翼内侧缘斜坡处,这时再稍用力,如果针下是坚实的骨质感则说明针已经到髂骨翼最高点内侧缘骨面。

3. 手法矫正:以骨骼为杠杆,将缩短的肌肉旋转到极限并施力使其突破极限,将肌肉、韧带拉长,恢复到原有长度,从而达到舒松紧张肌肉的目的。

定点及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法矫正

通过对大量病例的临床应用观察,在弓弦力学理论指导下,针刀调衡骶髂关节治疗腰腿痛患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患者主观症状明显改善,疼痛评分显著降低,关节活动度也有所改善。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可以避免对周围重要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针刀调衡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其机制和作用原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随着对弓弦力学理论和针刀治疗技术的深入研究,相信这种治疗方法将在更多疼痛类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天民,杜艳军.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简论[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3):164-168.

专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博,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西安市红会医院康复医院疼痛病区主任。

兼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针刀分会主任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骨与关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药协会骨伤科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秘书长等学术职务,担任《中国中医药导报》杂志编委、《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编委会委员。

擅长应用非手术疗法治疗难治性脊柱与关节退行性疾病,特别善于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难治性疼痛、中风后遗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坏死、耳聋、耳鸣、面瘫、三叉神经痛、肥胖、高血压等疾病。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4项,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 50余篇,SCI 14 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担任本科及研究生教材副主编4部、编委4部,担任副主编专著2部。获各级科技进步奖14项,陕西省第三届研究生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来源:红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