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陈松

6月的大小凉山,阳光炙热。凉山州昭觉县四开镇好谷村的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连片的标准化种植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无土栽培的蔬菜长势正旺。

6月的攀西地区,艳阳高照。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彝族乡啊喇村的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嫩绿的秧苗在水田中恣意生长。

从大凉山到攀西裂谷,从安宁河谷平原到金沙江流域,处处生机勃勃,这是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缩影。近年来,四川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以民族团结进步引领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征程中接续奋斗,在共同富裕路上跑出好成绩。近日,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邀请媒体走进凉山州攀枝花市,感受乡村美丽、产业振兴、百姓富裕、民族团结的生动画卷。

产业先行,带动脱贫人口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凉山州冕宁县若水镇万亩烤烟示范基地,成群的烤房错落有致,田间合理布局了水池、太阳能提灌站。每年七八月“赶烤”时,基地内呈现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近年来,冕宁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促进农业提效、农民增收、农村变美的新路径,让农民鼓起腰包,走好产业发展之路。

随着观光旅游业发展,西昌邛海湖畔的大石板古村村民们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地村民当导游、办农家乐、开民宿、跑运输、做生意,各民族群众钱包鼓了起来,实现增收致富。

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也促进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凉山州德昌县麻栗镇,种植水稻是当地农民的收入来源之一。58岁的村民马映春说,目前种植水稻的既有附近村庄的汉族居民,也有从二半山区迁下来的彝族老乡,“大伙住在同一个村里,生活习惯相互影响。在我们带动下,原先以放牧为主的彝族老乡也开始学种水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凉山州德昌县乐跃镇高丰村村民在给枇杷定枝。王磊 摄

2019年12月,德昌县施行行政区划改革,撤乡并镇,附近山上的彝族村寨被划入乐跃镇高丰村。高丰村村民李关秀说,合并以后,大家教会了彝族村民种枇杷,共同致富,“村里汉族、彝族等同胞相处起来就像姊妹弟兄。”

凉山和攀枝花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是四川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体现。四川民族地区产业体系的不断健全,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增添了蓬勃活力。

宜居宜业,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走进攀枝花市米易县白马镇高龙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一个个鲜花盛开的庭院展示出充满诗意的乡村风貌。

坐落在安宁河畔的高龙村,是攀枝花市最大的移民新村。为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各族群众的交流,村里建立党建主题公园,配套建设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及文化室、健身房等。“村容村貌、村风民风越来越好。各族群众都生活在一起,像一个大家庭,感觉很幸福。”村民毛德安自豪地说。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四川民族地区乡村呈现出新的风貌。借乡村振兴“东风”,凉山州昭觉县解放沟镇大石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曾是一个人居环境“脏乱差”的村庄,而如今,村民家中一改过去“大通间”的格局:收拾齐整的客厅、温暖舒适的卧室、整洁明亮的厨房是每家每户的“标配”;沙发、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家具一应俱全。

去年6月,凉山出台《凉山州“美丽乡村”行动工作方案》后,大石头村通过采取“政府补贴+农户自筹+农户投工投劳”模式改厨改厕,配套优化庭院,解决居住条件简陋等难题,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进一步得到完善。

最受老百姓称道的是“共享猪圈”。过去,村民习惯于将牲畜养在庭院中,导致“门难进、脚难下”。为解决这个难题,大石头村以“小组团”(3至5户)的方式,在村里新建5处“共享猪圈”,方便村民养殖的同时,解决了“人畜同用一锅、同处一院、同进一门”问题。

大石头村的美丽“蝶变”,是四川民族地区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切片。四川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织密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

凝心铸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西昌市内的建昌古城,西昌市文物管理所研究馆员马玉萍详细介绍了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这里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必经之地,文物多达2400余处。“建昌古城是一个非常有包容性的古城。”马玉萍说,建昌古城展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史实,让各地游客在参观游览的同时,感悟中华文化、增进文化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昌市文物管理所研究馆员马玉萍介绍建昌古城的前世今生。王磊 摄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不管是哪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都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攀枝花市西区清香坪街道路南社区,陆学英用朴实的话语诠释着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社区成立的“榴小籽”志愿服务队,在陆学英的带动下,600余名各族居民积极加入,持续开展“我是一颗石榴籽”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民族团结。

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中心学校,课间操与民族文化的结合,让人拍案叫绝。雄浑的音乐中,孩子们跳起粗犷的“羊皮鼓舞”。这个仁和区规模最大的农村民族小学,依托丰厚的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弘扬以“谈经古乐”“羊皮鼓舞”为代表的彝族传统文化,成功创建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攀枝花市东区兰尖社区,各族居民聚在一起喜迎端午节。王磊 摄

“端午节快到了,在这里过我们共同的节日!”在攀枝花市东区兰尖社区,各族居民聚在一起,舞狮、包粽子、制香囊……为端午节作准备。兰尖社区共有居民4291人,有汉族、彝族、土家族、白族等16个民族。不论是共有的节日还是民族特有的节庆,大家都会汇聚在社区内的民族文化长廊共庆佳节,各族文化在交往交流中彼此交融,在欢声笑语中团结紧抱,成为“我们”。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征程中,四川搭建起更多的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来源:四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