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滨公园‘大象滑梯’回来了”的消息引起众多市民关注,很多70后镇江人表示“童年记忆”重磅回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小时候的大象滑滑梯,根据老照片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计人员根据历史照片,参考现有的同年代大象滑滑梯尺寸,1:1进行复建,是小时候的样子没错了。

那么,这只大象叫什么名字呢?

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这只大象的名字,可能叫“巴巴”。

01

上世纪50—80年代,全国各地的城市公园里,流行建大象滑滑梯给小朋友们玩。

这些整体上采用钢筋水泥建造,滑道则用水磨石打造的大象滑滑梯,几乎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城市公园普遍仿制苏联公园,而苏联公园里普遍地有石砌“大象”滑梯,因此就成了模仿的对象。

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大象滑滑梯是位于合肥市的逍遥津公园“大白象”滑滑梯,其始建于1954年,至今已超过60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合肥逍遥津公园的大象滑滑梯

这些大象滑滑梯,规模有大有小,但都深得孩子们的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兴庆宫公园的大象滑滑梯

大象的形象,源于一本漫画书《大象巴巴》。

这是法国一位画家让·德·布伦霍夫,根据妻子为孩子讲的睡前故事创作出一个形象,它的眼睛是两个可爱的小黑点,喜欢穿绿色的西装。

02

这位画家的妻子,每天晚上都会给两个孩子读格林兄弟、安徒生、彼得兔或者小熊维尼的故事。但那一天晚上,弟弟胃痛,为了转移两人的注意力,妻子没有读故事,而是编了一个新故事:

一只小象正在森林里快乐地玩耍,一个猎人用猎枪射杀了它的妈妈;

受惊的小象跑到城里,在街上发现了一个钱包,它去了一家大商店,乘坐了电梯,还买了一些衣服,在城里玩得很开心;

最后,它又回到了丛林……

两个孩子把这个故事讲给了爸爸,为了逗孩子开心,让·德·布伦霍夫扩展了妻子的故事,他为故事中痛失母亲后又躲过猎枪的“幸存者”取名“巴巴”。

他简单地勾勒故事中的场景。几个月的时间,他陆续完成了61幅草图。这便是大象巴巴的故事雏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1年,《巴巴的历史》出版,这是大象巴巴系列的第一个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德·布伦霍夫的画稿,上图为草稿,下图为成稿。

在法国,给孩子的童书很小,配图也都是小插图。

而大象巴巴却是大开本,有跨版的插画,用了中国水墨风格,用明亮的水彩给线稿上色。在红色、黄色和绿色的场景,灰色的大象被衬托得分外鲜明。

这本童书一下子就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德·布伦霍夫完成了六部大象巴巴的作品。

1937年,37岁的让·德·布伦霍夫因肺结核去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儿子——21岁的劳伦特像父亲一样,继续创作大象巴巴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劳伦特·德·布伦霍夫在创作大象巴巴的故事。

劳伦特共创了50多册大象巴巴系列故事,大象巴巴系列成为几代孩子的共同记忆。

以大象巴巴为设计灵感的周边,如玩具、椅子、零食、衣架、浴巾等3000多种儿童用品,被生产制造出来,受到世界各国小朋友的喜爱。

苏联也受当时大象巴巴的影响,设计了很多题材产品,比如大象滑滑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劳伦特创作的练习瑜伽的大象巴巴

劳伦特一直坚持创作,他很高寿,今年3月22日在美国去世,享年9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除了这只大象,其实河滨公园本身,就是我们童年的回忆。

河滨公园始于1935年,大象滑梯前面新增了一面文化墙,特别标注了这个时间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一开始,这座公园是叫“河浜(音bang)公园”的。

民国十七年(1928年),镇江被列为江苏省会。省府决定将新西门一带拆除的旧城墙基址约13.5亩(9000平方米)辟为公园。

此园为省会迁镇后兴建的第一座公园,因临运河,取名河浜公园,由著名造园专家陈植设计。

《江苏省会辑要》记载:“河浜公园,新西门城垣拆除后,自新西门桥至竹竿巷段,以城基辟为广场,围以墙垣”

园内遍植花木,铺设环形碎石小路,点缀花棚、假山、雕塑等。河浜公园竣工后成为城区人们游览的好去处。

抗日战争期间,公园曾沦为日军的牧马场,林木花草被破坏殆尽。

抗战胜利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夏,省府当局在公园内建有“抗战殉职军校同学纪念塔”。

纪念塔面镶有携刻100多名在抗日、反共战争中阵亡人员名单及军校学籍的石碑,成为公园内的主体建筑。公园当时略加修葺,但仍较荒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浜公园的“抗战殉职军校同学纪念塔”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这是同时代镇江的磨笄山抗战胜利纪念塔碑,应该是很相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纪念抗战时镇江英雄陈怀民,民国镇江政府一度有建议将其改名为“怀民公园”

解放后,园林部门对河浜公园有过多次修缮。先后辟有民众教育馆、“中苏好友协会镇江支会”的会址、政协活动室以及儿童活动场所等。

1953年3月5日,第二后方医院的师生在镇江河浜公园合影留念。那时候,大家还都称之为“河浜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中苏友好协会镇江支会将园内的纪念塔改建为“中苏友好纪念塔”,20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塔毁。

60年代初期,公园又有了一次改建。

由于当时大家将“浜”都念成了“滨”滨,久而久之,公园也顺从大众的习惯,“河浜公园”就华丽丽的变成了现在的‘河滨公园’了”。

04

1982年,养鹅专业户进城,在河滨公园的围墙外拍了一张照片,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活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3年改建,面貌一新,南部为旅游综合服务部,中部筑假山、花架、凉亭和书场,北面为儿童活动场所。

河滨公园的出名,是在上世纪80年代。80年代,既是改革开放的年代,同时也是国民热衷武术的时代。

一部《少林寺》电影热映后,激发了许多国人学武的热情。

镇江也同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学武热潮。当时的镇江各大公园一度成为拳师教习的拳场。有一位青壮派中年拳师名赵康宁(镇江人)从小拜师学“八极拳”,在镇江武术圈内有一定的影响力。赵老师在河滨公园开设“八极拳”拳场,教了一大批青少年,气势相当壮观和一定的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滨公园一时成为热爱武术的圣地,沧州八极拳武术高手还经常和镇江爱好武术的青年互动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发现,河滨公园四字竟然是沈鹏题写。

清晨、午后,养鸟的大爷们肩挑手提鸟笼纷至沓来,群鸟争鸣,倍增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倚于河岸屹立的护栏,看河水缓缓过,叹岁月如流沙……

这次改造,规划建设河滨公园成品驿站,服务市民游客;此外,还考虑到特殊人群的需求,建设无障碍坡道,让古运河成为人文景观兼备之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信不久,一座崭新的河滨公园就要和我们见面了。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