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对比亚迪来说是一个历史时刻,在比亚迪成立30周年关键时刻,比亚迪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也正式下线了。
2024年11月18日,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来说是一个也是一个历史时刻,这标志着中国第1家年产量达到1,0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从此诞生了。
最关键的是,比亚迪不仅超越了自己,而且营收也首次超过了特斯拉。
根据两大车企公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比亚迪前第三季度营收为2011.25亿元,同比增长24.04%,实现归母净利润116.07亿元,同比增长11.47%。
而第三季度特斯拉的营收是251.8亿美元,大约是1790亿人民币,这意味着比亚迪在单季度营收方面首次超过了特斯拉。
而且从前三季度来看,比亚迪的营收是5022.5亿元,特斯拉的营收大约是5,200亿元人民币,两者前三季度的营收大体相当,但是按照比亚迪的增速来看,全年比亚迪的营收大概率会超过特斯拉。
这意味着2024年比亚迪将会成为全球营收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看到比亚迪今天这个成绩,我相信不论是网友还是一些专业汽车从业人员,或者一些行业专家都在问一个问题:比亚迪到底做对了什么?
世界级的品牌那么多,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那么多,凭什么比亚迪能够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
有人可能说是运气,有人说是时势,有人说是他们足够努力。
但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个最大的因素,那就是人。
在比亚迪成立30周年暨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上,对于比亚迪的成功,其创始人王传福总结出了三个敢:敢想,敢干,敢坚持。
而且回顾过去几十年比亚迪的发展历程,大家会发现他们确实是这么做的。
1994年,比亚迪刚成立的时候,他们只有20名员工,刚开始他们也不是做汽车,而是做电池,一不小心还把电池业务做到了上市。
不过到了2003年,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造车,当时这个想法直接把股东给吓懵了。
因为当时比亚迪没有任何造车背景,也没有任何技术和人才的积累,就这样贸然进入汽车行业,就如同进入黑洞一般一切都是未知数。
也正因为如此,在比亚迪决定造车之后受到很多股东的强烈反对,比亚迪的股价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面对这种压力,王传福丝毫没有退让,而是坚持造车,最后还真把车给造出来了,而且一不小心就做到了年产几十万辆的大厂。
但对于当时整个汽车行业来说,比亚迪并不算什么,甚至不起眼,估计当时比亚迪也知道,如果老老实实跟着燃油车的道路搞下去,估计不会有出头日,所以他们就另辟蹊径,决定做电动汽车。
到了2008年,比亚迪首款电动车正式上市,这个时间点跟特斯拉几乎保持同步。
只不过当时在比亚迪转型做电动汽车的时候,没有人看好他们,甚至有人觉得比亚迪这是疯了。
但王传福完全就是一副世外高人的样子,世人皆醉我独醒,不管别人怎么看,他仍然决定押注电动汽车,而且充满信心,为此他们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
结果不小心比亚迪就做到了全球前列,目前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产销量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也是我国第1家成功进入全球汽车10强的自主品牌。
另外截至目前,比亚迪的全球员工数量已经超过100万人,是我国员工数量最大的企业之一,也是全球员工数量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
而比亚迪之所以能够举得今天这个成绩,除了管理团队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之外,我觉得真正拉动比亚迪走到今天的还是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
一直以来比亚迪都有非常深刻的工程师烙印。
比如巴菲的好伙伴芒格先生就曾经这样评价王传福:“王传福是个天才,他有一个工程学博士学位,他是一位天生的工程师和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生产负责人”
在比亚迪发展的30年当中,王传福把这种工程师灵魂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点可以从比亚迪的研发团队和研发投入看出来。
一直以来,比亚迪都非常注重对研发的投入,截至目前他们的研发团队人数已经超过11万人,累计研发投入金额超过1,600亿元。
凭借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比亚迪也突破了很多行业技术,三电技术也一直处于行业领先的地位。
而这种技术的突破,归根到底其实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由工程师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比亚迪的成功其实就是工程师文化的成功。
正如王传福所说的那样:“工程师之魂就是比亚迪之魂,即便我们所有财产,包括厂房、专利、股票全部消失,只要工程师还在,就随时可以东山再起”
正因为拥有这种浓厚的工程师文化,拥有庞大的科研团队,所以比亚迪才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同行,并持续引领新能源汽车行业不断前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