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丁玲第一次见面是在1936年11月份,此前他们从未见过面,最多是在报纸上相互知晓对方的名字和著作,但令人奇怪的是,在1936年底刚见面不久后,毛主席就兴致勃勃地专门为她作了一首诗。

这首诗就是著名的《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这里的“文小姐”“武将军”,当然指的就是丁玲。《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这首诗很出名,水准也很高,尤其是名句“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堪称一绝,是毛泽东诗词研究者们乐此不疲查究的一首。

这里的问题是,丁玲身上究竟有何“奥秘”,竟让毛主席在与她刚认识半个月,就专门为她写了一首诗?原因其实不简单。

下面就说一说这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玲

丁玲到延安

丁玲晚年曾写过一个回忆录叫《魍魉世界 风雪人间》,讲述了自己身上的几个焦点事件,比如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被国民党逮捕而后成功逃脱的事,还有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被错误划成“右派”的事,以及是晚年到北大荒仍坚持文学创作的事,等等。

其中第一件事是发生在去延安前。根据她的回忆,1933年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后,曾受到特务长达三年的严密监视,最终在1936年通过我党地下工作者的帮助,成功逃离了南京,并于同年11月来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圣地——陕北解放区。

既然来到保安,头等大事自然是面见毛主席,这是当时几乎所有来到后方的文艺工作者们共同的心愿,丁玲当然也不例外,她在抵达保安后的第二天还是第三天,即1936年11月13日左右,见到了大名鼎鼎的毛主席。

丁玲当时的感受,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震惊和喜悦。根据她自己的回忆,当时是这样的情景,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领导,为了欢迎丁玲到延安,专门在一个大窑洞里,为她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宴会。

说是宴会,其实就是桌子上摆了几盘菜,不过人很多,挤满了整个窑洞,丁玲自然是主角和核心,也正是在这次宴会上,丁玲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进来的时候,头发很长,刚刮过脸,披着棉大衣......毛主席说是的,因为今天欢迎丁玲同志,我今天刮了脸,不过我没有理发...我过去对毛主席还是知道一点,过去在湖南,人家说毛润之是个怪人,怎么怎么样了。我们在上海大学时,秋白也跟我谈过毛泽东。冯雪峰最佩服毛主席,他对我有些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在陕北

丁玲在到苏区之前,已经是个在上海小有名气的女作家,甚至被称作是才女,与鲁迅、沈从文、冯雪峰、瞿秋白等知名人物都有非常密切的往来,尤其受到鲁迅的重视,是鲁迅旗下非常有影响力的左翼作家,已经写出了《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代表作。

因此,毛主席对丁玲是早有耳闻,这样的名人“弃暗投明”来到陕北,自然是需要重视,所以毛主席不仅亲自刮了脸,为她举办热闹的宴会,而且对丁玲的诸多请求,都是有求必应。

比如丁玲想要上前线收集素材,毛主席欣然应允,并亲自安排她去到了北边,赶上了打胡宗南的最后一仗。对丁玲的各项生活待遇,毛主席也是尽可能照顾。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1936年底毛主席刚刚认识丁玲不久后,专门为她做了一首诗,写完之后非常满意,等不及丁玲回到延安,就命人将此诗用电报的形式发到了前线,让丁玲及时读到。

更有甚者,当丁玲从前线回到延安后,因为不慎遗失了手稿,于是便请求毛主席再给她写一张,对此毛主席也没有责备,专门又给她写了一张,这张手稿后来辗转多人多地,几十年后在北京重见天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为什么对丁玲如此重视,丁玲身上究竟有什么“奥秘”?大概从四个方面讲。

丁玲的才华

毛主席之所以在极短时间内,对丁玲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并被激发出了强烈的创作热情,首先一个刺激点就是丁玲的出众才华。

撇开之前左联时期的文学作品,丁玲抵达陕北后丝毫没闲着,在短短两周内干成了一件大事——在苏区牵头成立了中国文艺协会,这是毛主席自从抵达陕北后,一直想要做而没时间做的事情。

当时是1936年11月下旬,即丁玲抵达保安后短短十天,她大刀阔斧搭建起了中国文艺协会的架子,这引得毛主席十分赞赏,因此在协会成立当天,出席的领导都是最高规格的,包括毛主席、张闻天、博古等。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在成立大会上激动地说:“中国苏维埃成立已很久,已做了许多伟大惊人的事业,但在文艺创作方面,我们干得很少,今天这个文艺协会的成立,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

可见毛泽东对这个协会的成立,是非常重视与欢喜的,丁玲帮助实现了他的一大心愿。这是第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玲

丁玲的特殊身份

丁玲的到来之所以引发毛主席的兴奋,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点,就是丁玲与毛主席有很多共同的熟人,比如杨开慧、向警予、陶斯咏等。

丁玲的到来,让毛主席回忆起了这些故去的亲友,从而感慨万千,对丁玲有了不一样的亲切感。

首先,丁玲与杨开慧曾有过短暂的同学情谊(湖南岳云中学),而杨开慧是毛岸英毛岸青的亲生母亲,是毛主席一生最爱恋的妻子,而当时她已经牺牲约6年了。

其次,丁玲的母亲与向警予曾是同学,丁玲曾亲切地称呼向警予为“九姨”,而向警予又恰好是毛主席青年密友蔡和森的妻子,也是毛主席青年时期的好友。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当时蔡和森、向警予也都已经牺牲多年了。

再次,丁玲与陶斯咏也曾有过亲密的往来,而陶斯咏恰好是毛主席青年时期非常好的女性朋友,甚至有说是异性知己,毛主席曾称赞陶斯咏是湖南第一才女,不幸的是当时陶斯咏也已经逝去了。

总之,因为这些机缘巧合,毛主席与丁玲的关系远超过普通的湖南老乡,而有了不一样的亲切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玲

此外,丁玲是个非常乐于交谈的人,她来到保安后多次与毛主席促膝长谈,必然聊到了几位故去的友人,不管是杨开慧、陶斯咏,还是蔡和森、向警予,没有一个人不让毛主席惋惜和难过,因此,丁玲的到来给毛主席带来了非常大的情感冲击,甚至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

据当时也在保安的朱正明回忆,“毛主席就很重视她,丁玲也经常到毛主席那里,她当时非常兴奋愉快,整天笑嘻嘻的。”“从我个人的眼光看来,毛泽东似乎就是丁玲的父亲,而丁玲也就是他的一个喜欢的大女儿。”

丁玲在那段时间俨然成了毛主席家里的常客,据她自己回忆,“毛主席没有特别请我吃饭,我在他家里吃过几次饭,他家里菜很少,有时煎个荷包蛋,蒸一点小菜,贺子珍也不常在家里吃饭。有时我去了,他说,警卫员, 再加一个菜哟。就煎个鸡蛋什么的。”

两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普通的上下级领导关系,而多了朋友、老乡,甚至像父女一样的关系,也正是如此,丁玲后来在回复毛主席诗作的时候,信中竟然直接称呼毛主席为“润之”,据她自己后来回忆,当时“我有点狂妄了”。

毛主席和丁玲有许多共同的熟人和话题,这是第二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玲

丁玲的性格

毛主席对丁玲另眼相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丁玲的性格,她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女性,没有丝毫的扭扭捏捏,畏惧胆怯,反而非常男子主义,向往冒险,豪爽大气。

丁玲抵达保安后,苏区领导人原打算是希望她静下心来,多写一篇文章宣传苏区的奋发向上,但丁玲不同意,竟坚决要求上前线,跟着红军一起扛枪打仗,这一点非常出乎毛主席的预料,并受到他极大赞赏,因为他一贯强调,“文学家也要到前线上去鼓励战士,打败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

因此当丁玲提出来上前线后,他二话没说就同意,并亲自下令肖劲光给她安排马匹和粮食。

事实证明,丁玲的表现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

她在抵达部队后,没有任何娇气,反而一边行军一边创作,写出了包括《广暴纪念在定边》《到前线去》等文章,尤其是《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记录著名的山城堡之战,是红一、红二、 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第一次联合作战取得的第一个胜利,丁玲这篇文章曾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人心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玲

不仅如此,丁玲从军期间还一路跟彭德怀、任弼时、萧克、贺龙、陈赓、王震、 杨得志、黄克诚等红军将领成了朋友,显示出了不菲的交际能力。

她的这些文章和表现,自然都通过电报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可以说让他既意外又惊喜。

毛主席原本对从国统区来到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并没有太高的期待,因为总有些人是一腔热血地来,结果看到延安的破旧不堪后,又灰头土脸地走了。

然而丁玲是个例外,她一个“文小姐”混迹在一群“武将军”中间,竟然没有丝毫的突兀,反而与他们结下了友谊,为部队打胜仗直接出了力,这让毛主席不管是从一个领导者、一名长者,还是一名男性的角度,都不得不对她刮目相待。

毛主席一向欣赏好学上进、有主见的女性,比如杨开慧、向警予、陶斯咏等都是如此,他认为“女同志不能光靠男人嘛”,所以丁玲的性格是非常符合毛主席的标准。这是第三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玲晚年

西安事变

当然除了丁玲本身的诸多闪光点,毛主席在1936年底这个极特殊的时间点,创作出如此耀眼的诗作,还有其他客观原因,其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革命进入命悬一线的时刻,毛主席每天都有大量的电报要处理,几乎是通宵达旦工作,极其疲惫。

但是到了12月26日的时候,随着蒋介石顺利回到南京,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一场危机被顺利解除,中国革命即将进入崭新的阶段,这样的大好形势必然让毛主席十分高兴。

于是在这种喜悦心情的刺激下,他在12月底写下了《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其中的“阵图开向陇山东”,说的就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红军为策应张学良、杨虎城而进行的部队转移。

所以说《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表面上是写给丁玲的作品,但其实也是写给红军部队的一种嘉奖和鼓励。

因此在兴致勃勃写完后,毛主席没有按照以往规矩,等丁玲回来之后交给她,而是迫不及待地以电报的形式,及时将诗作传送到了前线,让丁玲以及所有红军将领都可以第一时间赏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玲晚年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是毛主席生平第一次以电报的形式传送诗歌,而丁玲也是他在解放前除了杨开慧之外,唯一专门为之作诗的女性。

据悉毛主席在晚年80岁的时候,因为身患白内障而视力不佳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用粗铅笔重写了这首《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足以体现了他对这首诗的重视和喜爱。

而丁玲在晚年政治翻身重回文坛后,1983年12月参加纪念毛主席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的时候,回忆起当年在延安与毛主席的亲切交往,也感慨万千地说:“我一直认为,毛主席是一位了不起的伟人,在延安,他比我们所有的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毛主席对我怎么样,不管,但我对他是一往情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