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月,从欧洲出差归国的金庸一回来找到倪匡,质问对方:“你为什么要把阿朱写死?你这让我接下来怎么写?”
倪匡倒是气定神闲,他看着自己的好友兼老板,说:“英雄,都应该是孤独的。”
金庸一时语塞,行吧,写死就写死吧,再重新配上个女主就好了。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要出差,可是连载不能断啊,于是他还是找了倪匡,并千叮咛万嘱咐:“这次可不敢再写死谁了哦。”
倪匡挥挥手,告诉金庸放心。
结果,等金庸回来,再次眼前一黑——倪匡倒是没有写死谁,却把阿紫的眼睛写瞎了。
这回,人家给出的理由更加令金庸无语:“阿紫太坏了,我们都不喜欢她,我要给读者们出出气。”
这就是倪匡,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金庸、古龙的一生挚友。
一
1935年,是群星冉冉升起的一年,这一年,曾仕强、李敖出生了,而作为香港四大才子的倪匡也出生在这一年。倪匡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作为家里的第四个孩子,父亲给他取名倪亦聪。
倪匡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别的孩子都沉迷在各种课间玩乐的时候,倪匡却带着他几岁的妹妹一起,躲在一边儿看书。幼时的爱好有时候决定了一生的走向,长大后的两人也都成为香港有名的作家。
这个和倪匡窝在一起看书的妹妹,就是我们熟知的大作家,《我的前半生》的原创作者,亦舒。
1956年,因为拆掉了一座摇摇欲坠的木桥生火取暖,倪匡被冠上了“反”的罪名,为了躲避监禁,倪匡辗转来到了香港,在这里,开始了属于他的传奇人生。
倪匡的职业生涯可谓是丰富多彩,做过工人、校对、编辑,后来更是自学成才,成为了专业作家。
倪匡可以一个小时动笔写出六千到八千字来,这样的“码字”速度不仅仅要的是速度,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而倪匡的这一能力也为他成为当时一名相对比较牛的作家奠定了比较坚实的个人基础。
据说,倪匡最多同时在十二家报社写专栏。
1962年,倪匡在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小说,从那时开始,卫斯理系列正式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其中,相对有名的就是武侠《六指琴魔》,还有科幻小说《蓝血人》。随着小说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倪匡的才华也被更多的人看到。于是,60年代末,倪匡开始进军影视行业。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电影行业进入了武侠电影的热潮。很多我们熟悉的影视明星,都是从那个年代起来的。
一个好的演员,需要由一个好的作品来表现出来。而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就需要背后有一个超强的编剧。
倪匡就是武侠浪潮中,邵氏电影的金牌编剧。
《独臂刀》就是倪匡编剧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当时倪匡还不会写剧本,张彻也还不是武侠电影的开山鼻祖。
单单是一部从金庸的《神雕侠侣》中,杨过断臂为灵感的武侠小说,就要拍成电影挂上荧幕。这对当时的导演、编剧还有演员王羽来说,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可是这部电影却成全了所有人的才华和野心,电影上映以后,王羽成为了香港影坛人们熟知的武侠巨星,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张彻就此成为了香港影坛上第一位票房过百万的导演,也成为了武侠电影的开山鼻祖;而倪匡,有了这部电影打好的市场基础,他也开始了自己的剧本创作生涯。
二
捧红了王羽,就有各种各样的剧本找上门来。好友罗维导演找到倪匡,让他帮忙写一个剧本。彼时,倪匡已经成了邵氏的当红编剧,有合约在身。但是碍于好友关系,不得不做了一个不挂名的编剧。
因为当时导演用的是新人,倪匡觉得反正也没什么人看,自己写着挣点钱也挺好的。
当时,这部名为《华侨英雄》的电影剧本,并不被罗维看好,也不被倪匡看好,就连这部电影的主演,那位新人演员,也是因为罗维的夫人,劝不回来奔赴美国结婚的郑佩佩,为了不空手而归,“随手”签下的一个新人。
可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爹不亲娘不爱的电影,在上映之后,却意外爆火,爆火程度甚至超过了当时倪匡一战成名的巨作《独臂刀》。
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叫《唐山大兄》。而那位被“随手”签下的新人演员,就是李小龙 。
后来,在张彻的回忆中,错过了李小龙,成了他一生都比较遗憾的事情。
有了《唐山大兄》这部片子打头阵,倪匡开始为李小龙量身定制下一部爆款剧本。
这部电影的剧本超越了之前武侠剧的“兄弟情谊”,转而将“民族气节”、“家国大义”作为贯穿始终的思想。故事里,有很多让人看了会爽感十足的画面,比如一脚踢碎“东亚病夫”的牌匾,比如主角陈真以一人之力独闯日本空手道会馆······
而在这里,后来我们熟知的成龙、洪金宝、林正英都还是配角,被一一踢翻在地。
《精武门》上映之后,可以说是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发布会上,人声鼎沸,以至于电影根本无法开场。
初出茅庐的新人演员李小龙哪里见过这场面,问坐在自己身边的倪匡,应该怎么办。
倪匡笑着告诉他:“你站在台上挥一挥手,大家就安静下来了。”
由此,一个成为影坛传奇的演员就此诞生了。
三
无独有偶,在倪匡编剧的影视作品下火起来的,还不仅仅是王羽和李小龙。
当时因为王羽的离开,张彻手底下没有了当红影星,只有不被看好的两个新人,狄龙和姜大卫。
为了扶起姜大卫这个故人之子,张彻联手倪匡,为姜大卫量身定制了一个角色——关小楼。
后来,这部名为《报仇》的电影获奖的消息传来,拿到奖杯的那一刻起,姜大卫也彻底红了。
后来,甚至有他的迷妹,以关小楼为原型,写了另一部众所周知的作品,这个故事的名字叫《霸王别姬》,而这个故事,也将哥哥张国荣送入神坛。
得知《报仇》得奖的时候,姜大卫正在拍摄电影《十三太保》。而这部电影,依旧是倪匡编剧的。
说起《十三太保》,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当时邵氏电影的程刚导演,和张彻是死对头,
程刚拍了一部《十二金牌》,破了张彻电影的票房纪录,张彻不服气,非要超回来,还非要比程刚多一点。
因为拧着一股劲,拍摄的时候也特别较真,电影的最后直接还原了“五马分尸”的场景,张彻甚至为此搭起了高台,引得当地民众闹事,可是,一般拍摄的时候不顺利的剧本,最后收视反而都不错。
于是,倪匡编剧,姜大卫主演的《十三太保》,不出意外创下了票房的新高。
四捧红了姜大卫,狄龙的春天就来了。
在倪匡的另一部作品《刺马》中,狄龙选择了为了女人出卖兄弟的反派角色。这部电影取自清朝末年的一宗谜案,倪匡说,所有语焉不详的历史,都是编故事的最佳材料。
所以,这个一直被各种戏曲传唱,却始终没有人有办法将其编入荧幕的故事,在倪匡的笔下,变成了一个人物丰满的绝佳剧本。
彼时,姜大卫已经是当红影星,狄龙虽然不及姜大卫,可也已经有自己的实力和粉丝基础,当时参演这部电影的演员除了他俩,还有一个新人,叫陈观泰。
狄龙选择了大家都不愿意去演的反派角色马新贻,恰恰是这个反派角色,让狄龙的演技得到了认可,拿下了优异演技奖。
与此同时,新人演员陈观泰,也因此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上坡路。
随着香港人对本土意识的重视,影视作品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也会做出调整。倪匡作为编剧,也开始在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中找自己的灵感和素材,创作以民间传奇故事为背景的武侠影视剧本。
《方世玉与洪熙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这部电影由陈观泰主演,另外还用了新人傅声和戚冠军。电影的一开头,张彻就让三位演员分别演出一种拳法,将洪拳的面貌搬上荧幕,这也成了电影别具一格的看点之一。
这部电影捧红的演员傅声,也成了后来张彻的创作生涯中的一员重将。
因为王羽的事情,武术指导刘家良和张彻闹得很不愉快,当时有才华的人都是有脾气的,刘家良一生气,干脆就回了邵氏,打算自己单干。
他找的编剧,也是倪匡。
倪匡和刘家良商量了一晚上,敲定了一个片子,就是《神打》。
因为不愿意用明星,第二天的拍摄片场,刘家良随手一指,就把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武师汪禹定成了电影的主演。
没想到,这部片子就这样火了,汪禹也跟着火了起来。
五
有了《神打》做铺垫,倪匡和刘家良合作的下一步姊妹篇便也提上了日程。
在这部名为《茅山僵尸拳》的影片中,倪匡为负责演僵尸的刘家辉设定了一套别具一格的装扮,也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清朝官服的僵尸,包括僵尸的动作和拳法,也是倪匡为角色量身定制的。
后来,影迷们统一认为,僵尸的装束和动作都是从《鬼打鬼》中来的,却鲜少有人提及《茅山僵尸拳》了。
在创作了一百多部剧本之后,倪匡的编剧生涯也渐渐步入尾声。
作为前辈,他在最后编剧的电影《少林三十六房》中写道,英雄造时势。
而在这部电影上映的下一年,新人导演徐克开始缔造属于他的武侠神话,香港武侠电影神仙打架的时代来临了。
倪匡后来参与编剧的作品越来越少,创作也进入了比较平和的阶段。他依旧更新着自己的“卫斯理”系列,在2004年的时候,倪匡感觉到了自己创作的力不从心,干脆就潇洒地选择了封笔。
2012年,倪匡获得第31届香港金像奖终身成就奖,颁奖的正是后来接棒了香港武侠的徐克。
2018年10月30日,倪匡的好友金庸去世。
倪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金庸、黄霑、张彻、林燕妮、我。五个人,四个人去世了。只剩我一个了。很寂寞的,真的。我身体差到极点,百病丛生,举步维艰……”
4年后的2022年,这个寂寞到了极点的87岁老人也驾鹤西去。
至此,属于武侠世界的人全部仙逝。
或许,在另一个世界,或许他们能像金庸期望的那样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在另一个世界聚在一起开启属于他们武侠世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