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汽车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每一个品牌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最近,飞凡汽车裁员传闻的爆出,更是将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品牌推向了风口浪尖。

飞凡不能非凡,智己不能自给。

一系列做法来看,上汽已经放弃飞凡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汽玩双品牌战略是有前科的。历史上荣威与MG的竞争便是一个例证。两个品牌推出同一款车型,最终荣威胜出,MG则逐渐淡出市场。当前情况似乎与之相似,智己汽车在竞争中占据上风,而飞凡则逐步退出。只是这种退出不是完全地消失,而是以其他方式融入整个集团。

一开始上汽的想法是智己做30万以上的市场,飞凡做20到30万区间,荣威做20万以内。这个布局在传统汽车领域确实是有可行性的,并且这个构想是基于2022的电车价格体系,但是谁能想到,仅仅过了两年,电车市场整体的价格低了这么多。

上汽的多品牌不仅仅没有形成合力,反而让飞凡和智己都不同程度遭受到内部竞争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当年荣威双标战略中的R标,到独立运营的上汽R品牌,到改名飞凡汽车,再到未来的保持独立运营,轻资产运作,飞凡汽车一直在经历剧烈的变化。

目前上汽集团产品序列里已经没有舒适区,高度依赖合资产品线的利润在加速萎缩,转型之路也走得并不顺畅。而在上汽自主产品线里,上有智己价格挤压,下有荣威名爵品质进阶,飞凡夹在中间,显得非常尴尬。

早在飞凡还是R汽车的时候,先不论先发优势,单单是来自集团内部的多少次背刺,就足以将这个品牌推向深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飞凡与智己较长时间的赛马,虽然在品牌上有一些区分,但价格上并没有显著的错开,实际上陷入了同门之争,到后面演变成资源的浪费。

上汽一直没有想清楚的一点是除了旗下智己的高端化方向,飞凡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确立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仅仅做低于智己而与荣威并行发展的低级别品牌,显然是不行的。

而与荣威品牌的并行之路,如何化解内部冲突,是技术路线还是在20万以下的暧昧价格带上做区分,两个品牌的交叉地带越发模糊不清,这不是为难潜在的消费者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尴尬的定位,让飞凡走得步履维艰。

其实,飞凡系列的车整体都不错,但是R7发布在电池价格最贵的时候,定价高也就算了,还没怎么做宣传,第二台车F7基本上就是智己L7的翻版,整体产品力性价比都更高,可惜在营销和渠道方面依然没有足够的投入,导致了两台车都在降价后才开始起量。面对2024年的新产品,又有点力不从心了,最后希望能够继续更新产品线,加大渠道运营,这样才有机会走回主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题外话,起初听到飞凡名字,我还愣了半天,10年前万达老王搞过一个电子商务公司就叫飞凡,起初声势浩大,结果不到3年就黄了。再看英文:Rising, 上一个叫Rising的还是杀软瑞星,曾经的装机必备到现在几乎消失。虽然听起来有点迷信,但起这俩不吉利的名字似乎冥冥中就注定最终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