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以村干部为主体开展慰问帮扶!

碧翰烽/文

当下,不少地方纷纷采取措施,下决心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特别是有的地方单位出台了面向村社区的各种减负措施,不少措施真正切中了问题要害,找准了基层痛点,受到了基层的欢迎。

比如有地方就提出,建立以村干部为主体开展慰问帮扶机制,上级部门对困难群众慰问帮扶和救助事项,原则上由村(社区)党组织研究提出对象名单、村(社区)干部上门开展慰问帮扶。

记得几年前,有位村支书就反映,每年一到各种慰问帮扶的时候,有些上级部门纷纷下村直接走访慰问,有的村子慰问对象较多,有的村子没有部门来慰问,有些不同的部门,慰问的物品与标准也存在差异,有的多、有的少,结果有的群众就提意见,觉得不公平。特别是有些没有上级部门慰问的村,有的对象对于村干部上门慰问就不满意,因为村里拿不出像样的慰问物品。

整治形式主义,一方面是给基层减负,另一方面要给基层赋能。

让基层干部当“好人”、做“好事”。有的地方提出,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关爱力度,“好事”多让他们去做、“好人”多让他们去当,让基层干部少一些“为难”、多一些资源,使他们做群众工作更有号召力。比如让基层干部多做些慰问帮扶的事情,自然可以提高他们在群众中的威信与声望,再组织动员群众就会更有能力、更有基础。

干群关系是需要通过反复直接接触培育的。如何拉近干群之间的距离?如何培育健康良好的干群关系?当然需要干部与群众之间打成一片。过去收取税费提留,虽然很难做,但至少干部需要天天和群众在一起,也需要做工作、服好务,才能把税费提留收上来。

现在不收钱了,而是给群众发钱,可是发钱却是通过银行卡直接进行发放,看起来简单多了,却可能少了干部与群众接触的路径,对于银行卡上的数字,有的时候是无感,不像提米油、发现金那么有感觉。总感觉大家之间淡淡的。

如何充分信任基层干部需要关注?现在有些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形式主义痕迹化的推行,其关键的一个问题在于不信任基层干部、不相信基层干部、不尊重基层干部,总认为基层干部有问题、不可靠。从源头上防范问题隐患是正确的,但无论怎么防范,都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否则,有些防范措施就可能落空。因为,毕竟事情要想真正落地落实,总不可能都由上级部门亲自来抓。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些机关单位干部走访慰问存在的形式主义现象。机关单位下一趟村,开展走访慰问,往往就会存在形式主义现象。比如蜻蜓点水式走访,到了慰问帮扶对象家中,简单几句话,拍个照,就完事了,很难真正深入进去。再比如送的慰问物品,可能不值多少钱,但下来一趟要花的人力、财力,恐怕不容忽视,如果多了,就会造成很大浪费。还不如把钱直接分配到村里,将一些工作扎实搞到位,效果反而更好。

当然,如何保证村社区对于慰问帮扶对象的公开公平公正?是需要有一套科学制度机制予以保障,真正将资金用到刀刃上,真正让广大群众满意,切实防止类似“关系低保”“人情低保”“人人想当贫困户”等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