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一则由央视新闻发布的小米工厂探访视频冲上热搜。视频中,央视主持人撒贝宁遍历小米智能化工厂的各个角落,言辞中不吝夸赞,网友在云探厂之余不禁感慨小米汽车“面子”真大,产品才刚刚上市,就能获得“国家队”的重点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诚然,小米SU7发售即“破圈”。预定开启后,4分钟大定突破1万台,7分钟大定突破2万台,27分钟大定突破5万台……目前大定锁单的6万台势必要将全年产能榨干。这可能是吸引央视策划一期探厂节目的线索,但却未必是推动节目能够如此高效呈现的决定性因素。

按图索骥,小米汽车为北汽集团,甚至为北京汽车产业带来的崛起希望可能才是央视光速入场的根本原因。

“当过大哥很多年”

“当过大哥很多年”

去年9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正式发布《北京市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方案》提出三个发展目标:一是新能源技术创新实现突破,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性能进一步提升,力争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二是强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的高效协调发展;三是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在京产量超30万台,进一步提升自主品牌竞争能力。从政策内容不难看出当前北京提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决心与目标。

历史上的北汽也曾“阔”过,创造了很多“历史瞬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北京汽车制造厂成立。这是继扎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之后,我国兴建的第二家大型汽车生产企业。同年,北汽生产出第一台“井冈山”牌小轿车,标志着北京汽车工业的正式起步。

1960年代,中苏交恶。我国汽车工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苏联技术全面回撤的干扰。但北汽顶住了压力,自主研发生产出BJ212轻型越野车。凭借出色的耐用性和越野性能,BJ212在之后的20多年里成为为数不多的既是军用也是民用的一款通用车型,这期间50余万台BJ212遍及国内各个省市,填补了那个年代我国汽车产业的部分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3年,北京汽车工业公司正式成立,这是北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北汽开始走向规模化、专业化。1984年,北汽与原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合资成立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这是我国汽车工业体系的首家合资企业,北京Jeep开始替代BJ212成为北汽新的汽车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2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北汽作为彼时国产汽车工业的绝对领先者之一,与韩国现代光速签约合作,北京现代工厂于次年完成建设,同年实现合资汽车的量产下线,再一次复刻BJ212的效率传奇。

家道中落 静待“白袍”

家道中落 静待“白袍”

在国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北汽曾连续“扛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 2014年,北汽新能源以238%的同比增长率、5510台的年销量“荣登”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榜首并同时跻身当年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四强。起点很高,但发展隐患早已埋下。

彼时的新能源造车与当下相比,几乎是步枪和大炮的区别,虽然北汽新能源在当时已经成为行业销冠,但由于当时国内新能源汽车缺乏系统性的产业化经验不足,锂电技术体系不足以支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导致很多车型在产品性能方面不尽人意,甚至被调侃为“也只是比‘老头乐’多了一张绿牌”。加之从2016起,国家开始彻查新能源骗补,如日中天的北汽新能源也陷入了这场舆论风波。随着质量和口碑不再,2018年北汽以及北汽新能源的销量“神话”逐渐走向破灭,而这只是北京市汽车产业“下行”的一个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上的锐减则更为直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市汽车年产量尚有237.95万台,而到2022年,产量迅速跌落至100万台。北京汽车产业在经历断崖式下行后已与其他汽车产业集聚地区拉开明显差距:2023年,广东省汽车年产量近520万台;上海市、重庆市汽车年产量均超200万台,湖北省汽车年产量近180万台,陕西省汽车年产量接近150万台。年产100万台的北京甚至没能进入全国各省汽车产量排名的前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能源汽车细分赛道上,北京成绩更惨,甚至没有地级市能打。根据各地公布的2023年造车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前十的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西安、合肥、长沙、常州、广州、重庆、柳州、郑州,只看数字北京甚至没能赢过柳州,发展窘境十分凸显。

好在,北京已经找准了小米汽车这剂“猛药良方”,并提前“押宝”——北京市以特批的方式帮助小米拿到造车资质,这也是截至目前,国内颁发的最后一块新能源汽车牌照。由北汽代工的小米汽车能否强势崛起似乎不再只是一家车企的发展问题,它所承载的可能还有区域汽车产业复兴的沉重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