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反渗透法”争议升级,赖清德力挺强化立法保护

文/陈美秀

随着台湾地区的“反渗透法”成为热议焦点,各界对其看法不一。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此法已成为两岸沟通的重大绊脚石,这一观点也获得了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多次重申。马英九强调,“反渗透法”对两岸交流造成了严重阻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场辩论中,赖清德扮演了关键角色。他在公开场合坚定地为“反渗透法”辩护,形容这部法律就像是保护台湾的“防毒屏障”。随着他的表态,关于“反渗透法”的争论愈演愈烈,如今已成为各政党间政治攻防的焦点。尽管赖清德曾尝试过示好,但现在看来,他更倾向于采取直接对抗的策略。因此,“反渗透法”的存废问题备受关注。

4月24日,赖清德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立场,他特邀法律专家赖宗强共同探讨,并强调了“反渗透法”在抵御外部势力中的关键作用。他坚决主张,这部法律不仅不能废除,反而应当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在谈到“反渗透法”时,赖清德的态度十分明确。他认为,任何试图废除此法的人都将站在中国大陆这一边。他特别提到了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的言论,认为“反渗透法”是台湾必须面对的一项防护挑战。

赖清德的这一表态实际上是在暗示,所谓的外部势力指的就是中国大陆。他明确表示,“反渗透法”的初衷就是为了抵御中国大陆对台湾可能产生的影响。

但在此,我们也不得不提醒赖清德,回顾台湾争取“言论自由”的艰难历程是十分必要的。想当年,民进党在郑南榕事件中曾高度评价自己的历史贡献,然而他们当初是坚决反对蒋经国时期的“安全三法”的。如今赖清德所支持的“反渗透法”,实际上比过去的“安全三法”更为严苛,增加了两项条款,变成了“安全五法”。

赖清德将“反渗透法”比作“防毒软件”,却并未明确说明这个“防毒软件”究竟在防御何种威胁。事实上,国台办已经明确指出,“反渗透法”实际上对两岸交流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这一政治背景下,“反渗透法”如何执行自然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民进党成员访问大陆被视为推广台湾议事,而其他党派人士的访问则被视为与中国大陆勾结。这种明显的双重标准在国台办的发言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当这种双重标准在党内高层会议中被公开提出时,它已经成为了国民党、民众党与民进党之间政治斗争的焦点,同时也引发了对“反渗透法”公正性的广泛质疑。

面对这一局势,民众党提出了修正“反渗透法”的议案,希望通过修订法律来消除其明显的针对性。然而,问题的核心在于,如果去除了所有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反渗透法”是否还能保持其初衷和本质,还是会沦为一部有名无实的法律?这无疑是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国民党对修法则持更为明确的态度。他们强调法律语言必须清晰明确,不能含糊不清,必须制定具体明确的法案,以便法官和检察官在执行时有明确的依据。

主张修法的各方都有其深思熟虑的政治考量。民进党可能预计民众党不会与国民党联手,因此想借此机会利用“反渗透法”来处理两岸关系,以巩固其所谓的“抗中”形象。此外,民进党也可能在修法过程中对“两岸交流条款”进行微调,限制某些民意代表访问大陆,并可借此法处理后续相关事务。

在整个修法过程中,民进党表现出了极高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他们不拘泥于原先的立场和原则,而是积极寻找合适的时机与其他政党进行协商和探讨法律修正方案。这种策略转变不仅反映了党内策略的灵活性,也体现了民进党在处理重大政治议题时的机智和敏锐。

在修订这一法案时,明确法律所指的“境外势力”至关重要。如果指向中国大陆,那么修法将对两岸关系产生特定影响。同时,考虑到修法过程可能被推迟到未来的立法会议期间,甚至可能延伸至选举周期,民进党的态度转变无疑为党内策略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民进党在处理其他议题时也采用了类似的策略。比如在核能议题上,民进党并未放弃讨论,而是利用国民党和民众党的相应提案为政治布局提供了方便。这种策略不仅显示了民进党的政治智慧,也为其在未来的政治斗争中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针对“反渗透法”的修法问题,民进党的描述方式不仅表明了他们的政策转变,更体现了其灵活多变的政治手腕。通过这些讨论和策略调整,民进党有望借助此议题来影响甚至主导未来的两岸关系走向。

版权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文中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未经作者授权,严禁非法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务必征得作者同意并明确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