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前,在红军长征的路上,一段歃血为盟的佳话,不仅为红军顺利通过百里彝区扫平了障碍,也为此后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记得了时间和先机。一个偏居彝海的部落首领从此青史留名,他就是小叶丹。

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凉山,历史上凉山彝族从未建立过统一政权,他们内部家支林立,而且相互械斗不息,但对外却能保持一致,而且擅长山林作战。历代统治者以及地方军阀曾多次对彝族用兵进剿,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们都把彝区视为畏途。

小叶丹就是彝族内部的果基家支的领袖,他出生于1894年,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从小性情豪爽、讲义气,他长大以后,因为熟悉彝族的各种习惯法与典故,处理内外纷争公平正义,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家支的领袖。果基家支在他的带领下,势力发展到了方圆100公里,有几万人口,在整个彝区都有很大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叶丹剧照

1935年春,正在长征中艰难前行的中央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在红军身后紧追不舍的国民党军队用飞机撒传单展开了心理战,声称:“红军前是大渡河,后是金沙江,进无可进,退亦无可退,已是插翅难飞,石达开的昨天就是毛泽东和朱德的明天。”

中央政治局在会理举行了扩大会议,决定北上会合红四方面军,并任命刘伯承和聂荣臻担任先遣队的司令员和政委,率红一军团为北上开路。

当时红军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路是沿宁雅正道去大渡河,这条路是上好的公路,但国民党将领薜岳已经率中央军8个师和滇军5个旅共20万人把这条路堵死了;

另一条路走小路通过彝族区到大渡河。这条路也是凶险无比,当年诸葛亮在大凉山打了半年仗,七擒孟获,彝王才臣服。1957年,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曾带兵路过大凉山,彝王挡住去路,石达开打了半个多月,死伤两万精兵,最终在安顺场全军覆没。国民党军队认为红军肯定不敢走这条路,所以没有在路上设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达开剧照

刘、聂二位将领都是四川人,对四川一带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比较熟悉。他们一致认为,只有走第二条路,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抵近大渡河,躲过国民党军队的追击。

在出发前的动员会上,刘伯承提醒大家说:“彝族人对汉族人有很深的忌恨,他们族人几乎个个都会打枪射箭,我们与他们在语言上又难以沟通,同志们一定要小心谨慎应对。当然,我们每一个同志都要谨记彝族人与国民党军队不同,他们绝不会听命于蒋介石。大家一定要严格遵守并广泛宣传我党的民族政策,力争和平、顺利地通过大凉山。没有我和聂政委的命令,谁都不能开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

先遣队首先占领了冕宁县城,并释放了被当地军阀关押的彝族囚犯,其中有些人懂得汉语,刘伯承便向他们说明只是想借道通过,这些人出于感激,表示愿意带路。

1935年5月,先遣队开始进入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尖刀连先行,工兵连紧随其后。这里的彝族主要有三支:罗洪、倮伍、果基。尖刀连刚到喇嘛房(地名),就被手持棍棒、长矛、弓箭等武器的彝民堵住了去路,一个小头目对他们说:“你们要给点钱才能通过。”红军只好依着他们的要求给了200个银元。

可是刚走没多久,又有一伙人挡路要钱,他们说刚才给的是罗洪家支的,他们是果基家支的,尖刀连只好又给了200个银元。

先头部队在前进时,不断遭到彝民冷枪冷箭的袭击,许多官兵都受了伤,但他们始终严守纪律,没有开枪还击。

跟在尖刀连后面的工兵连在停下来修路时,被一群拿着棍棒刀叉的彝族小姑娘给包围了,她们直接把指导员按在地上,衣服也扒光了。连长王耀南非常生气,他刚想拔枪射击,但他想到这样就会和彝民结仇,于是把心一横,大喊一声:总部有令,不许开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耀南

官兵们只好执行了命令,最后全连官兵都被扒了个精光,被迫赤身裸体地退了回去。尖刀连听说这个消息后,也只好停止了前进。

此时小叶丹听说有一支红军部队已经到了彝区,而且秋毫无犯,于是派管家沙玛尔格前去打听情况。沙玛尔格精通汉语,他见到了刘伯承的部下肖华,并了解了红军此番前来的目的。沙玛尔格于是对肖华说:“贵军若是真的想要安全通过彝族聚居区,就必须赢得我们彝族百姓的信任,要赢得我们的信任,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我们的统领结拜为兄弟。”

肖华于是向刘伯承报告,刘伯承欣然同意。沙玛尔格回去以后也向小叶丹进行了汇报,但小叶丹仍然有些犹豫,但沙玛尔格坚定地说:“我以我的人头担保,如果有问题或者对我彝族百姓有丝毫不利,我愿以命谢罪。”

于是小叶丹带了20几个兄弟前去见红军,他见到刘伯承以后,马上摘下帽子准备下跪磕头,因为国民党曾规定彝民见到长官以后必须下跪磕头。刘伯承连忙将小叶丹扶了起来,对他说:“我们是红军,同你们是平等的,不兴这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和小叶丹剧照

小叶丹经过和刘伯承的交谈以后,最终明白红军确实是好人,于是决定在彝海边举行结拜仪式,与刘伯承歃血为盟。

5月22日,刘伯承与小叶丹在彝海边并排跪下,对天盟誓,饮鸡血酒。因为刘伯承大小叶丹两岁,所以是兄长。

刘伯承捧起盛有血酒的茶缸,坚定地发誓:“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与小叶丹今天在这海子边结义为兄弟,如有反悔,天诛地灭。”

小叶丹也激动地说:“我今日与刘伯承司令员结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如此鸡一样,断头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彝海结盟剧照

结盟仪式结束以后,刘伯承把随身佩带的左轮手枪和10支步枪送给了小叶丹,小叶丹也把自己的坐骑送给了刘伯承作为回赠。

当天晚上,刘伯承让部队把镇上的酒全部买了下来,设宴款待小叶丹一行。席间小叶丹对刘伯承说:“大哥,明天我就要部落几个青壮年小伙到山边来接应你们,之前罗洪家抢劫了你们的财物,如果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你们从正面狠狠打,我们就包抄他们的村子,杀他一个后防空虚。”

小叶丹的这番话里当然有自己的私心,他想借助红军的力量打击其他家支,从而壮大自己的实力。刘伯承当然知道他的想法,于是劝他说:“兄弟,我们红军迟早是要走的。彝族同胞内部一定要加强团结,好对付共同的敌人,彝族内耗对所有彝族人民都是无益的。一只手指头没有多大劲儿,只有十只手指头紧紧握在一起,才能形成强大的拳头力量。”

小叶丹没想到刘伯承考虑问题如实深远,不禁深感佩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和小叶丹剧照

随后刘伯承把一面红旗送给了小叶丹,上面写着“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小叶丹被任命为支队长,他的弟弟古基尔为副队长。

第二天,小叶丹亲自护送红军先遣队,经过一天一夜的赶路,先遣队终于顺利通过了彝族聚居区。临别之际,刘伯承对小叶丹说:“我们红军的主力部队就在后面,拜托兄弟一定将他们顺利送出彝族聚居区 。我们走后,红军的旗帜需要你们继续扛下去,日后形势稳定了,我刘伯承再回来和你一起喝酒。”

此后小叶丹谨记刘伯承的嘱托,他组织彝民连续七天七夜往返于在桥镇和筲箕湾之间,终于护送红军主力部队全部过境。

多年以后,刘伯承回忆起此事时,不禁感慨说:“假如当时与小叶丹的结盟延迟三天,或者结盟失败,国民党调往大渡河的重兵就会部署到位,石达开的覆辙我们肯定会重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

三天以后,毛泽东在大渡河边见到了刘伯承,他问:“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孟获心服,你怎么一下子就说服了小叶丹?”

刘伯承回答说:“主要是我们严格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

毛泽东又问:“你跟小叶丹结拜,真的跪在地上起誓吗?”

刘伯承回答:“那当然,彝人最讲义气。他看我诚心诚意,才信任我们。”

毛泽东又问:“彝人下跪是先跪左腿,还是右腿?”

刘伯承一时想不起来,周恩来连忙过来解围说:“后续部队通过彝区时,小叶丹打着‘中国红军夷民沽鸡支队’的旗帜出来迎接。你们把彝区赤化了。”

红军渡河时,毛泽东见到了指挥部队登船的王耀南,他于是问:“你真的被彝人扒光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耀南

王耀南点点头,毛泽东又问:“听说是被小姑娘们扒光的?”

王耀南又点点头,毛泽东接着问:“你当时想没想去给彝人当上门女婿?”

王耀南的脸马上红了,他极力否认有这种想法,毛泽东笑着说:“你要是带着人跑去当彝人的上门女婿,那我们的损失可就太大了!”

红军走了以后,小叶丹在因伤留下的红军某部政委的帮助下,坚持开展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队伍一度发展到1000多人。

1941年,国民党军阀邓秀廷设计抓走了红军政委,并要求小叶丹赎人,小叶丹只好凑齐了1500两银子,赎回了红军政委。

邓秀廷见小叶丹没有被整垮,于是又派人潜入小叶丹的住所,偷到了刘伯承写给小叶丹的几封信函和红军对小叶丹的委任状,并以此为借口派兵攻打小叶丹的山寨。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小叶丹为了保全部落,只好交出了所有武装,还赔偿了12000两白银和120头母羊,他自己也被捕入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叶丹剧照

小叶丹在入狱之前,把刘伯承送他的那面红旗交给了妻子和弟弟,并对他们说:“只有共产党、红军讲民族平等,把我们彝人当人看。这样的军队一定会回来的。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旗帜,将来交给刘司令。”

小叶丹的妻子为了保护好这面旗,将其缝在了一条她穿过的百褶裙的夹层里。此后小叶丹被关押了一年,国民党实在是在他身上榨不出什么油水,才将他释放了。

1942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在彝族各部落内部挑拨离间,致使各部落混战。小叶丹不幸在战斗中被伏击身亡,牺牲时年仅49岁。

1950年春,刘伯承派梁文英带领部队去解放西昌,并嘱咐他:“到西昌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找到小叶丹,把他接到重庆来,中央已经为他准备好了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的职位。”

同年3月,西昌解放,梁文英四处打听,才知道小叶丹已经牺牲,刘伯承知道此事后,悲痛不已。这年5月,小叶丹的妻子遵照丈夫的遗嘱,将“中国红军夷民沽鸡支队”的红旗献给了政府,这面珍贵的旗帜现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送小叶丹的红旗

后来刘伯承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小叶丹的后人。尽管到了晚年身体不好,但他多次让自己几个儿子去凉山寻找,他的次子刘太行与三子刘蒙来了好几次,都没有打听到有人健在。直到1986年刘伯承去世,他都没能见到小叶丹的后人。

1985年,在彝海结盟50周年时,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在自治州首府西昌建立了纪念碑。碑文写道:

中国工农红军路过凉山,红军总参谋长、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同志与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于1935年5月22日,在冕宁县彝海乡彝海边,歃血为誓,结为兄弟,为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加快前进速度铺平了道路,在中国革命和彝汉民族团结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今立此碑以志纪念,永远激励凉山各族人民发扬革命传统,世代团结,为凉山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彝海结盟纪念碑

1993年,时任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的李铁映在一次午休读报时,看到一则小叶丹后人处境困难的新闻,马上派人把他家族里几个适龄的孩子接到北京上学。

1995年,李铁映在人民大会堂西藏厅订了三桌酒席,安排小叶丹的孙子沈建国与刘太行见面,这是两家的后人第一次见面,感到非常亲切。从此以后,沈建国一直与刘家的后人保持着联系,刘家后人也经常会到凉山来走亲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建国和刘蒙

现在沈建国也已成家立业,他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任科长,看到现在彝族人民与外族的交流日益密切,他欣慰地说:“我不敢说,如果当初红军没有来到这里,凉山就会永远固步自封,不肯向前。但的确是红军的友好与善良,让凉山彝人愿意敞开心扉,与外界对话。现在凉山一带,彝族人口已经达到50%,先辈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现在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