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抑郁症患者会选择通过药物来进行治疗,然而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他们会有“抑郁症药物是否真的有效?”的疑虑,甚至可能自行停药。

对此,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指出,抑郁症治疗一般需要半年至一年,甚至更久。在没有专业医生的评估下自行停药,会很容易就出现抑郁症复发的情况。我们今天给大家好好解答一下几个热门的关于抗抑郁药物服用方面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抑郁药物在哪里买?

治疗抑郁症患者的药物基本上都属于处方药,不可能随便去药店就可以购买取得。在取得药物之前,患者都需要经过精神科专业医生的诊断,并确认真的有患抑郁症,患者才可以在医院、诊所或药房取得相关的抗抑郁药物。

一般在没有正规、专业医生的诊断结果的前提下,患者想自行去药店购买抗抑郁药物,药店是不会售卖给患者的。不规范购买和使用抗抑郁药物,对于售卖方和患者双方,都是存在很大风险和法律问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抑郁药物有用吗?会不会出现药物上瘾?

首先需要确认的是:患者是否真的有抑郁症?如果不是抑郁症却服用相关药物,疗效自然不会好,甚至还会出现不可预料的药物副作用。

一般来说,在临床上,常见的状况是重大事件造成的心情低落,比如失恋、失业或有家人过世等,这些都会导致抑郁情绪产生,但却可能不符合真正抑郁症的诊断。

真正抑郁症的发生,除了是由于脑功能、脑分泌异常导致的外,还与外界环境产生的压力、刺激所造成的有关。如果是上述外界压力发生的抑郁症状,通常单纯使用抑郁症药物的效果就不会那么好。除了抗抑郁药物外,可能还需要使用抗焦虑、治疗失眠等症状的药物,才会有稍微较好(大约5-6成)的效果。然而,如果是真正抑郁症的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会有高达8成能出现良好的疗效,这与上述抑郁情绪的状况有所不同。

而关于抗抑郁药物是否会上瘾,有专业医生指出,一般抗抑郁药物是不容易发生上瘾状况的。抗抑郁药物是血清素、肾上腺素的回收抑制剂,一般不会有上瘾风险,因为其不会产生镇定类药物或是安眠类药物可能的成瘾问题。

但抑郁症患者通常会合并焦虑、失眠等症状,在治疗上可能会搭配镇定与失眠药物来使用,比较需要注意会有上瘾风险的反而是这类药物,因此一般医师仅会短期使用,大约在治疗1-2个月后,待患者失眠与焦虑症状有所改善,就会停止相关的药物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抑郁症药物疗程中,自行停药有什么后果?

这是临床上常见的现象之一。抑郁症治疗属于相对漫长的疗程:一个标准的过程大约需要半年至一年抗抑郁药物的服用,甚至更久。在初期的治疗中,不少患者的症状可以在开始治疗的第1-2个月,就获得8成的改善;而对有些“心急”的患者来说,他们很可能就在这个时间自行停药与停止治疗。

然而就临床与报告数据来看,太早停药的患者有高达3-5成再度复发的可能。不少患者在自行停药后出现复发状况,最后也只能再次就诊。因此就标准的治疗建议而言,患者应该至少服用抗抑郁药物至少半年到一年,医生才会评估逐渐停药的可能,这是抗抑郁药物的部分。

而如上述所提,如果有合并使用到镇定或抗焦虑药物,通常在疗程第1-2个月之间,医生就会考虑停止相关药物的使用,但抗抑郁药物使用仍应该继续维持,不应过早停药,以避免复发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服用抗抑郁药物效果不佳,还有其他疗法吗?

不同患者使用相同药物,确实有疗效不一的可能。有些患者在第一线药物疗效不佳的前提下,医生就会评估第二线的药物使用。当两大类药物皆使用过,但仍效果不理想,这时医生就会考虑其他的治疗方法。

在药物部分,可以考虑开始使用辅助药物,如情绪稳定剂、神经安定剂等,也都是其他可搭配使用的疗法。而如果在药物方面,不论使用哪种药物,效果都不佳,可以尝试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结合,搭配心理治疗的方式来干预效果会更好。因为心理治疗不仅关注当前的症状缓解,还致力于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应对策略,以预防抑郁症的复发。

另外,荣教授建议,不管是在药物治疗的哪个阶段,乃至于在刚开始进行药物治疗时,都可以尝试进行心理治疗。越早进行心理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使患者更愿意坚持服药,从而增强药物治疗的效果,还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另外,心理治疗还有助于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心理治疗,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增强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提升社交能力。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值得一读,就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和家人吧,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