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介绍了志愿军使用的苏制汽车、坦克、自行火炮、作战飞机,算是将志愿军使用的苏械武器介绍完了,这一篇开始介绍志愿军使用的国产武器

手枪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产自德国的驳壳枪——毛瑟军用手枪(7.63mm),在之前的《流光回眸:手握利器拒虎狼——西方枪械篇》里已经露过脸了。

这种毛瑟军用手枪为中国各地的军阀所喜爱,所以这些军阀掌控的兵工厂都纷纷仿制了这种手枪。与当时所谓仿制军械都是进口零件拼装相比,这种毛瑟军用手枪的自产化率算是比较高的了。也因为能自产子弹和零件,所以这种手枪一直在中国军队中装备着,直到抗美援朝时期还在发挥余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文已经说过这种可以20发连射的手枪,其实在中国军阀军队中一般是当做微冲使用的。它的使用方法如照片中,装备该枪的士兵面对接近的敌人站成这样的几排,然后将20发子弹在两秒内就倾泻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瑟军用手枪在人民军队中使用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就已经大量缴获过这种手枪。红军时期毛瑟军用手枪使用方法模仿军阀部队,但是抗战时期毛瑟军用手枪已经成为了人民军队军官配枪。

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抗战时期的对手日军火力比军阀部队凶猛的多,毛瑟军用手枪排队扫射的打法在日军面前就是送人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张照片的最下面的一排志愿军中,最左边的那一名志愿军军官手中拿着的,显然一把毛瑟军用手枪。到了抗美援朝时期还能使用的毛瑟军用手枪,多半是国产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1式手枪(7.62mm),该枪是引进TT-33托卡列夫手枪生产线和图纸后,新中国仿制的第一种制式手枪,也是新中国开启军队装备制式化制造的第一种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枪制造数量非常少只有几千支,由于与TT-33托卡列夫手枪外型一模一样,所以很难从照片中区别两者。因为它的造型完全模仿TT-33托卡列夫手枪的关系,所以该枪并不适合东方人的生理特征,使用时手感很差,因此新中国并没有大量制造。

1954年的54式手枪改善了51式手枪的缺点,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支大量装备的制式手枪。

步枪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阳造步枪(7.92mm),俗称老套筒。1896年清政府的汉阳兵工厂便开始制造这种步枪了,直到1944年才停产,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生产时间最久的一种栓动步枪。

该枪的由来却是清政府被德国奸商给耍了,本来希望引进毛瑟步枪的清政府,却被德国军火商用1888式委员会步枪给忽悠了。然而错有错着,这种被德国人摈弃的步枪,在汉阳兵工厂的技术人员改进后,却变成了一支十分经久耐用的武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自产数量最大的栓动步枪。

汉阳造也说明,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前的这几十年间,清政府才是历届中国政府中军工建设做得最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投弹的志愿军战士,身边摆放着的就是一支汉阳造。由于汉阳造7.92mm的口径,所以它又被俗称为七九步枪,很多志愿军装备资料里,都是用的这个称谓。

志愿军为了简化后勤,所以在入朝前对志愿军使用的武器进行了简化,最终老江湖汉阳造被选中,而比它晚四十年诞生的中正式步枪则被淘汰出志愿军的装备。

其实志愿军这一选择也很正常,民国造武器普遍是粗制滥造,质量参差不齐,在可靠性上远不如清朝造的这些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押解着美军俘虏的志愿军战士,他手中的正是汉阳造。

志愿军39军装备七九步枪1512支,50军装备七九式步枪6111支。

当然越是主力部队,这种老旧的七九步枪装备就越少。

冲锋枪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0式冲锋枪(7.62mm),是新中国对苏制波波沙冲锋枪的仿制品,它和波波沙冲锋枪一道在志愿军中混用。这种枪与波波沙可以通用弹匣,但是并不能使用波波沙71发的大弹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军卫生员使用50式冲锋枪向敌军射击。

本篇就介绍这些国产装备吧,各位下一篇再见。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