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介绍了志愿军使用的国产轻武器,本篇介绍志愿军使用的国产重武器。

火箭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1式火箭筒,是新中国军工单位根据志愿军缴获的,美制88.9mm超级巴祖卡火箭筒仿制而成。该火箭筒在志愿军进入朝鲜不到一年的时间中便仿制完成,显示新中国军工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有了长足的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使用51式火箭筒或是超级巴祖卡的志愿军战士。

51式火箭筒为志愿军单兵提供了与联军坦克面对面较量的能力,英勇的志愿军凭借着手中的51式火箭筒书写了辉煌的战果。

像是在文登川阻击战中,志愿军68军204师610团反坦克大队用51式火箭筒一战成名!

1951年10月12日,美军第2师在第一天进攻失利后,一口气纠集了48辆坦克沿着末杨公路直扑610团据守的文登川。610团以第一天相同战术成功将美军的步兵和坦克分割开来。失去步兵掩护的美军坦克,成了610团反坦克大队51式火箭筒的靶子。

在当天的战斗中,610团的反坦克大队和团炮兵群相互配合机动作战,一举取得击毁美军坦克10辆,击伤8辆的骄人战绩。战至10月20日,204师所部共击毁美军坦克28辆、击伤8辆,成功地守住了文登川阵地,为粉碎美军的秋季攻势做出了重大贡献。

无后坐力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2式57mm无后坐力炮(照片上),根据美制M18无后坐力炮(照片下)仿制的。

这件国造武器算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民国仿制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造出了新的轻便三脚架,代替原本笨重的勃朗宁M1917A1重机枪三脚架。这使得全炮重量下降了6.8公斤只重22公斤,完全可以一个人将全套装备背着走,52式无后坐力炮因此机动性大大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军使用52式无后坐力炮进行反坦克作战,这一画面应该是1978年老电影《坚守文登川》的剧照。现实中这种无后坐力炮在朝鲜战场上反装甲能力有些贫弱,毕竟它只有57mm,弹重才两公斤,美军的中型坦克正面是无法击穿的。

所以在电影里,志愿军也是攻击美军坦克的侧面和尾部,只是效果不像电影中那么好。志愿军单兵在文登川之战中毁伤美军坦克,主要还是靠威力更大的51式火箭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种轻便的无后坐力炮,用来攻击固定的火力点还是非常有效的武器,所以志愿军进攻时很喜欢使用这款武器。到了相持阶段作战时,志愿军已经越来越有美军和苏军的范了。

52式无后坐力炮比51式火箭筒毕竟威力小了很多,这也是无后坐力炮相对火箭筒的通病。同样重量的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在单兵手中绝对是火箭筒威力更大,这也是为何最终人民军队淘汰了无后坐力炮,而大力发展单兵火箭筒的原因。

迫击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1式60mm迫击炮,因为是民国31年(1942年)定型,所以被命名为31式。该炮由位于今天重庆江北县的,第五十兵工厂制造。

第五十兵工厂很值得说道一下,该厂是原广东第二兵器制造厂,第五十兵工厂是其抗战内迁后的新名。原本的广东第二兵器制造厂本来设备能生产75mm山炮和野战炮,可是民国政府认为其能生产的都是一战笨重落后的火炮,于是在广东第二兵器制造厂组装了三门75mm炮后,就勒令该厂停产,拆除了其设备解雇了其技术人员。

然而国军面对的日军,它装备最多的野战炮就是三八式75mm野炮,该炮于明治38年定型量产,也就是公元1905年便已经服役。

民国的建军理念就是今天印度的建军理念,只要最先进的看不上最正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款31式60mm迫击炮,对于志愿军来说是朝鲜山地作战的神器,它轻便的优点使得志愿军穿插部队,面对美军的据点时拥有了一定的火力压制能力。在电影《水门桥》中,志愿军使用它对美军在水门桥没有坚固顶盖的工事进行轰击效果还不错,为志愿军能炸毁水门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造20式82mm迫击炮,于民国20年(1932年)定型而得名。这是生产出民24重机枪的金陵兵工厂的又一杰作,是当时世界上仿制法国布朗德81mm迫击炮潮流下的产物。据说当年为了防止日本军队缴获这种迫击炮炮弹,反过来轰击国军,所以故意制成了82mm,比日本同样仿自布朗德迫击炮的九七式曲射步兵炮口径大了1m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式82mm迫击炮作为志愿军的主力迫击炮,涌现出了一大批神炮手。而这其中唐章洪(照片右边迫击炮手)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他在上甘岭战役中发射了数千发82mm迫击炮炮弹,击毙敌军420余人。因为在上甘岭战役中的杰出表现,他被授予了特等功。

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唐章洪参战上百次,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迫击炮不清楚是哪种迫击炮,应该是81mm或82mm的迫击炮。志愿军在坑道作战中,由于条件限制经常这样使用迫击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3式迫击炮(82mm),该炮是根据前面在史林探秘:手握利器拒虎狼——苏制火炮篇中提到的苏制PM-37型82毫米迫击炮仿制而成。苏制PM-37型82毫米迫击炮,比民造20式82mm迫击炮射程远炮弹威力大,所以在1953年新中国仿制了该炮。

由于1953年才制成,所以它可能并没有赶上朝鲜战争,但是在其后驻扎在朝鲜的志愿军(1958年全部撤出朝鲜)中大量装备。

照片中的这门53式迫击炮参加了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因为该炮全重高达50公斤以上,所以在高原作战时对于单兵来说还是过于沉重了。不过它比印军装备的同样级别的迫击炮射程更远威力更大,也算是弥补了它重量上的缺陷。

毕竟重量决定威力和射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造三十三式迫击炮(120mm),民国33年(1945年)定型而得名。

120mm迫击炮最早在民国军队里是东北军装备的最多,而且也能自制。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关东军缴获了东北军的120mm迫击炮测试后十分满意,所以仿制了这种大口径迫击炮。但是不知为何日军并未大量装备部队,直到1942年才另外定型了同为120mm口径的2式中迫击炮,作为野战炮和山炮的替代品大量装备部队。

这种大口径迫击炮,是抗战时期民国兵工厂能造的最大口径火炮。不过由于出场的太晚,所以它没赶上抗战。

下一篇再继续介绍志愿军使用的国产重武器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