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欣 梅花流泉图卷局部

圯上 受道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 “ 孺子,下取履! ” 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

这是子房命运的转折点。在他藏匿下邳时,一个隐者老父看上了这个青年,想给子房一场机缘,那就看子房能不能通过考验。第一关就是无来由地为难人,都不认识,就让人下桥去捡破鞋,这是什么事儿?神经病吧!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这个时候是“鄂然,欲殴之”,真想揍这个无礼的老头一顿,正当此时呢,张良内心起一善念,看到这个老者很老,怜悯心升起了,忍住了愤怒,算了吧,就下去捡吧。当然是不情不愿。

就是这一念啊,至关重要,如果真的殴打了,这刚强的气血控制不住了,那么啊,也就没有谋圣张良了。这是这一善念,这一收手,或者我们生命中的猛一回头,这一低头,新的生命气象就开始打开了。

父曰: “ 履我! ”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

捡上来来了,老头的第二个过分要求来了,“给我穿上吧”,想必那些脾气不好的,直接把鞋扔到老头身上了吧。可是子房想,既然都捡过来了,那就再忍一忍,帮忙穿上吧。“长跪履之”,做起事来,很有礼貌,这就是子房的涵养。“父以足受,笑而去”,这个笑,非常有意思,可以说是一种提醒。这个时候,子房终于醒悟过来,发觉这个老人可能有特别的用意。“良殊大惊”,这个反应,老者也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的,不然可能就没有之后的返回来了。

我想到在桃花源记里,有这样的一段“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在豁然开朗之前,有“初极狭,才通人”,这个过程中,要耐着性子坚持着往前走,“复行”,这里如果哪一步退缩了,害怕了不敢走了,就不会有后面的桃花源了。“复行数十步”,这是很关键的数十步啊,这是黑暗的数十步,有多少人能跨过这黑暗的数十步?可以想见,有多少人错过了自己的生命的桃花源啊!

而张良以礼,调和着自己的澎湃的气血,按照老人的要求做了。这第二关的考验,就被他通过了。紧接着,他看到老人离去后“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张良有所醒悟,这很关键啊,真的是孺子可教啊,这个觉很重要,所以他没有错过这个神奇的老师。

父去里所,复还,曰: “ 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 良因怪之,跪曰: “ 诺。 ”

老人走了一段路后,综合评价了张良的应对、反应,觉得孺子可教,所以返回来了。这样,又是无来由地和子房约定,咱们五天后,半夜,我们还在这里相见。子房自然觉得很奇怪了,这又是什么要求?虽然如此,他出于对老人的尊重和好奇,跪着答应了老人。为什么跪着,可能子房心中隐隐约约觉得这是一场难得的机缘。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 “ 与老人期,後,何也? ” 去,曰: “ 後五日早会。 ”

这里开始, 就有了对子房性情的精微调节,精微就体现在对“时机”的把握,这个时机,要考虑多种因素,不仅仅是客观的时间约定,还有主观上的时间 ,“与老人期,後,何也?”这就是主观的时间,你要考虑到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他对时间的看法和与不同样的人的不同的相处方式,这种时机是变动不居,因人而异的,要恰到好处地把握好,这里就体现了智慧之所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知者动”,仁智双运之士,不仅仅在于守那个准时,还要把我那个“动时”,这样才能做到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这里就体现了大智慧。一个顶级谋士,运筹帷幄之中,之所以能决胜千里之外,就是对这个时机的把握,在任何情况下,不失其时。该韬光养晦的时候一定要韬光养晦,该出手的时候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所以张良能辅助弱势的刘邦战胜强势的项羽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 “ 後,何也? ” 去,曰: “ 後五日复早来。 ”

第二次相见,这个老人家提早来了,比子房的预判还早来,可以说是预判了子房的预判,你看这里就是考验,就是斗智,这个关头,就是教学的当下,学问的传承就在这里发生。这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机锋对决”,对时机的把握的敏感度问题,看看学生能不能把握住。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 “ 当如是。 ”

这一次,子房来得很早,一会儿后,老人家就来了,“有顷”,这是很关键的。就比老人家多来了一会儿,这是最关键的。来得过早,不行,那就是愚笨。来得过晚,就是不尊重老人。能预判老人提前多久来?比老人提前来一会儿,这个时机准确很难的。战争也好,商业竞争也好,国家竞争也好,对未来趋势的把握很重要。你过于超越时代不行,恰好领先时代,引领时代,这个时候有市场,这是最好的。这一次,老人家很满意这个后生,第一次开口赞道“当如是”。和就对了嘛,心意对接上了,这就是传道的过程。

出一编书,曰: “ 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後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下面是传承的内容和对未来的趋势的预测。什么叫“真传一句话”,这就是。但是呢,前面的准备,考验,更为重要。在桥上的第一次相遇之前呢?这个老人肯定对张良有一段时间的观察,有了这样的观察,老人上心了,然后在进行“层层设计”,这是一种没有设计的设计,无为而成,即兴设教,这个发生在桥上的私教课,上得惊心动魄,可谓秦汉之际的最重要的一课。

老师预判了两个时间点,十年,十三年,一个是成就之期,一个是相见之期。这就是对未来趋势的预判。“遂去,无他言,不复见”,神龙见首不见尾,这就是道家的传承方式,干净利落。“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这是传承的内容,核心的心法,已经传承了,具体的内容靠学生的自修,自学是学之本。“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这本兵书有奇妙的地方,子房“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这是子房的学习方式。看起来很平常,没有什么奇观之处。